故事主人公:徐桂芳教授
徐桂芳,1912年出生于温州,自幼爱好数学,1933年就读于交通大学科学学院数学系。
1937年,徐桂芳教授大学毕业,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到温州,与蔡孔耀、叶献文、方恭敏、项公博、吴秉金和周臣在温州七星殿办起了“浙南学院”,后在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等学校教书。
1946年,徐桂芳教授被推荐至母校任聘,结束了他此前漂泊不定的教学生涯,开始真正走上数学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1955年中央号召交通大学西迁的时候,徐教授立场鲜明地举起拥护西迁的大旗,带头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举家搬到西安。

(老年的徐桂芳教授)
故事讲述人:李思雨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9级学生
全国广告创意大赛优秀奖
大学生朗诵艺术团骨干
西安培华学院新年诗会“二等奖”
西安培华学院抗击疫情朗诵活动“二等奖”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党委“西迁故事”讲述人

(李思雨)
他曾鼎力支持西迁和扎根大西北,他对教育事业的兢兢业业和奉献精神影响了许多人,他为西安交大数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也曾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的任课老师,他生前经常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探讨数学问题,他就是著名数学教授徐桂芳。
徐桂芳,1912年出生于温州,自幼爱好数学。
1933年就读于交通大学科学学院数学系,读高中时,徐桂芳教授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臧渭英。
徐教授回忆起高中岁月时曾说:“因为与臧老师是同乡,所以他对我特别照顾,时常介绍一些数学课外书给我看,受益匪浅,也是他要我去报考交通大学数学系。”
在那个毕业即失业的年代,徐教授听从恩师的建议选择了就业前景较好的交通大学读书,不想竟成为那些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学数学的学生,并就此与交大这所知名学府结缘一生。
1937年,徐桂芳教授大学毕业,抗日战争爆发,他回到温州,与蔡孔耀、叶献文、方恭敏、项公博、吴秉金和周臣在温州七星殿办起了“浙南学院”,后在北洋工学院、温州师范学校、温州中学等学校教书。
这三个学校在泰顺境内几乎是三角等距离,路程都是十来公里,徐教授每次翻山越岭来回走教,辛苦异常,却毫无怨言。
1946年,徐桂芳教授被推荐至母校任聘,结束了他此前漂泊不定的教学生涯,开始真正走上数学的教学与科研之路。
徐教授为人敬业、谦虚、勤奋。
科研上他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有些成果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影响力。
他编译的《积分表》一书,曾大批量发行,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中国各大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工具书之一。
教学上他谆谆善诱、注重基础,培养出诸多著名数学专家学者,如龚昇、胡和生、游兆永、屠规彰、李开泰等。
曾给徐教授担任过助教的马知恩教授回忆说:“先生给学生上课时很是严谨认真,对学生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耐心,特别注意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1955年中央号召交通大学西迁的时候,校内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徐教授立场鲜明地举起拥护西迁的大旗,给大家以巨大的鼓舞。
他在大会上发言,拥护迁校,并带头卖掉了在上海的房产,举家搬到西安。
迁到西安之后,徐桂芳教授担任一年级管理办公室主任,负责拟定教学计划,与张鸿、朱公谨等老教授一同筹建了数学力学系应用数学专业。
使交大成为1952年院系改革以来在国内工科院校中首先恢复理科专业的高校,也为后来西安交大应用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与无线电等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到西安,学校硬件设施很简陋,各个方面条件很差。
遇到下雨天,地上都泥泞不堪,只有提着鞋才能走路。
除了环境方面的落差之外,西迁第一年来到西安的教师数量有限,招生数量又有增加,造成了教师资源的紧缺,此时作为一年级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徐教授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徐教授带头给本科生上课,还请回了许多德高望重的教师来校任教,其中就包括德国留学归来的一级数学教授朱公谨。

(徐桂芳教授和青年教师进行理论研究)
不仅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徐教授在与学生和同事的相处中也尽显儒雅风采。
“徐先生非常有亲和力,当年学校组织学生周末到兴庆宫挖湖的时候,老先生也会过来,而且总是备一些小零食和水等带给参加劳动的教师和学生们,待人非常的亲切和善。”数学系教授李开泰回忆说。
李开泰是当年徐桂芳教授筹办的数学力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教学的严格”和“注重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李开泰教授回忆徐桂芳教授教导的关键词。
著名数学家、西安交通大学1964届数理系毕业生屠规彰曾回忆说:
“母校数学专业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无论在师资还是在资料设备等方面都显得薄弱。
但在当时担任系领导的赵富鑫和徐桂芳教授勉励督办下,数理系办得十分兴旺。
学生们个个学习努力,教师们人人治学严谨,强调抓基本功的训练,并强调与工程方面的结合。
因此历年来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迁校时,徐桂芳教授曾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迁校后历任西安交通大学一年级办公室主任、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数学系主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数学系师生们缅怀他时,曾称赞道,“西安交大数学系今日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数学基地,饱含了他巨大的奉献。他的业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徐桂芳教授大女儿徐玉兰说:“家父一生致力于数学教学,为国家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然而他最牵肠挂肚的还是未来数学苗子的培养,他时常念叨,如今的孩子不如过去能吃苦,不知道能不能胜任今后的研究工作。”
徐桂芳教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教育事业,几十年默默耕耘,以一腔热血,为中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他们为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他作为老一代交大人留给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