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学习园地

首页 >> 党团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西迁故事朗读系列 | 功名流千古,风德昭后人——陈学俊院士

发布日期:2020-11-28    作者:     来源:    点击:

故事主人公:陈学俊院士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2017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热能动力工程学家,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向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陈学俊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初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学俊院士是当时交大西迁最年轻的教授,他将自家位于上海黄金地段的房子无偿捐给国家,与爱人带着4个孩子举家西迁。

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使得西安交大在多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蜚声海外。

(陈学俊院士)

故事讲述人:刘懿龙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9级学生

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

陕西省第二届大学生暨魔术展演特邀演员

西安培华学院新年诗歌朗诵会冠军

西安培华学院第四届培华演说家十佳赛手

大学生朗诵艺术团成员

2020年7月在新疆疫情期间担任志愿者并获得“最美志愿者”称号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青年向党,歌唱祖国”红色朗诵比赛三等奖

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党委“西迁故事”讲述人

(刘懿龙)

(音频)

1919年3月5日,陈学俊教授出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父亲经商,母亲是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父母支持子女上学。

陈学俊5岁开始读书,初中只读一年,由于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被迫休学,1935年,陈学俊教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学俊教授随校迁到重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陈教授大学时即下定决心以“工程来救国”。

在1941年贵阳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陈教授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揭开了我国动力工业发展的新篇,同时还在《贵阳日报》上振聋发聩地喊出“为中国工程事业奋斗到底”的志愿。

为彻底改变中国锅炉事业的落后局面,陈教授远赴重洋,在被誉为世界“锅炉制造者”美誉的普渡大学锅炉方向深造。

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热工学习与研究交流开辟疆土;1948年,陈学俊教授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方面的刊物《热工专刊》。

194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燃气轮机著作—《燃气轮机》,被国际同行赞为“燃气轮机方面先驱”; 1950年他出版了《蒸汽动力厂》,1952年出版了《实用汽轮机学》,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锅炉学》(上、中、下)、《锅炉整体》《锅内过程》《锅炉原理》等10余部动力工程教材和专著。

1952年负责筹建国内第一个锅炉专业,带领教研室同志克服困难,开出所有课程,培养出我国最早的锅炉科技人才。

从1955年开始培养锅炉和热能工程研究生,并根据国家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创建国内外领先的实验平台,自主开展多相流与传热理论研究,先后在国际上较早提出“液膜倒置”现象和“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在“管内汽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方面的系统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屡获国家级重奖。

期间,陈教授还主持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动力工程学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西安和北京)组织筹办了多届多相流和传热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热能工程研究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1955年,中央决定交大西迁,陈学俊教授作为交大最年轻的教授与爱人袁旦庆先生带头拥护,主动放弃了上海住房,陈学俊夫妇认为,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对房子有所牵挂,于是带领全家扎根西北,艰苦创业,为西安交大能源动力工程类专业的领先与发展贡献卓著。

谈及此事,年届百岁的陈教授仍记忆犹新,慷慨激昂地说:“西迁我是带头的,经过我们(朱麟五主任与李敬轩书记)的努力,动力机械系全迁西安。”

20世纪60年代初,陈学俊教授指导研究生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提出:在下降流动中截面含汽率,在某一范围内可小于容积含汽率。

这一新的论点8年后为国外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从而修正了苏联学者在该问题上的结论。

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一起,成功解决了上海市电厂本生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冲问题。

1979年,主持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实验系统,由于陈学俊教授及其团队的贡献,使实验室在1990年成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的意见,并进行详细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革新政策所采用,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重大贡献奖”。

1980年底至1990年初,陈学俊教授及其研究团提出国际上第一个卧式螺旋管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以及“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在国内外首次用激光测量了螺旋管内环状流中液相的局部速度分布,首次提出了上下壁温飞升点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式。

对垂直上升管、并列管、倾斜管及螺旋管的压力降型脉动、密度波型脉动、热力型脉动在高压下进行创造性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判别密度波型脉动的准则式,区分了汽化点处这一新的脉动形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自步入教育领域,陈学俊教授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有多人成为两院院士。

在他“放眼世界,立足国内,一颗红心,报效祖国”的要求感召下,其指导毕业的博士,绝大部分都安心留在国内工作,出国进修的博士后也都如期回国。

(陈学俊教授指导学生中)

除了对学生的悉心教诲,陈学俊教授还捐出大量资金奖励莘莘学子。

1996年,陈学俊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10万元,分赠给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学,以设立研究生奖学金。

2006年,陈学俊院士又在学院内设“陈学俊优秀奖学金”,至今已奖励学生百余人,发放奖学金几十万元。

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庆之际,陈学俊院士再次向学校捐款20万元。

他还经常以自己历尽坎坷、刻苦求学的经历和“工程救国、科学救国”的信念,勉励学生珍惜宝贵年华和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为世界之光。

如今,斯人已逝,谨以其言“把赤诚之心全部献给伟大的亲爱的祖国”励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