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学习园地

首页 >> 党团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西迁故事朗读系列 | 拼搏在学术最前沿 ,一代力学大师--唐照千

发布日期:2020-12-12    作者:     来源:    点击:

 

 

故事主人公:唐照千教授

唐照千(1932-1984),江苏无锡人。

固体力学、振动工程和实验力学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应用力学学报》创始人。

1956年,24岁的唐照千教授成为首批西迁教师中的一员,在交通大学(西安)应用力学教研室任助教。

1962年30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圆柱壳自由振动的简化计算方法》。

其研究横跨板壳理论、断裂力学等多个领域,并取得公认的突出科研业绩,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学术声潜。

唐照千教授)

故事讲述人:史文俊

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

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项

指导学生参加首届陕西省丝绸之路朗诵大赛并获三等奖

参与陕西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立项1项 、立项校级课改项目2项 、 发表专业相关学术论文4篇

主要讲授《播音创作基础》、《思维训练》、《电视播音主持》课程西安培华学院传媒学院党委“西迁故事”讲述人

(史文俊)

 

(音频)

唐照千教授出生于江苏名门望族,祖辈以振兴工商实业享誉乡梓,父兄均系杰出实业家和著名爱国人士。

无锡唐家书香氛氲,家训甚严,素来看重品德教育和文化陶养,其爱国敬业、勇于任事、求精务实、造福社会、实业报国的优良家风深深镌刻在唐照千心中,影响他的一生。

1956年,24岁的唐照千教授成为首批西迁教师中的一员,在交通大学(西安)应用力学教研室任助教。

1957年2月至1959年1月,由于良好的学术素质被选拔为杜庆华教授的助手,任职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辅导教师。

1959年和1982年两次获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1966年初,正当唐照千意气风发,雄心满满,准备在壳体振动和稳定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冲击更高科学目标之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将他卷入到人生谷底。

唐照千虽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爱国之心不变,报国之情如故,视科学事业高于一切,完全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1973年5月获释出狱,校领导前往征求意见时,他表示:“ 过去的事不谈了,只要求有一个工作条件,快些开展工作。”他不顾体质虚弱,只休息了一星期,就一头扎进了他自己建立并工作多年的实验室。

1980年唐照千赴美前夕,不少人根据其家庭背景和本人坎间经历,猜测他可能一去不返,从此定居国外。

而他坦诚表示,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我比别人更了解,祖国再穷总是我的母亲,我不会只为个人安逸、舒适而留居国外。

在国外期间,他十分重视收集新型测试仪器的信息,慰切地说:“我们国家过去在订购仪器方面吃亏太多,一家订购某种仪器,大家就盲目地竞相仿效,往往造成很大的浪费,我回去后一定要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他把大哥送给他买汽车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国内稀缺的书籍资料以及电子器件、磁带等,用于科研急需。

1982年9月唐照千教授结束访美回到西安,有同志关切地询间:“你是继续定居下来呢,还是打算调回上海和家人团聚?”唐照干毫不迟疑地说:“科学研究和家庭生活二者不可兼得,哪里有条件工作就在哪里。”

他谢绝了上海有关单位的优厚,再次选择单身人在西安。

唐照千在青年时代就已取得令人刮目的杰出成绩。

1962年30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圆柱壳自由振动的简化计算方法》。

随后的四年中,在《力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接连发表了一系列壳体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论文,一举成为我国知名青年力学家,受到前辈名家的广泛关注,给予很高评价。

(唐照千教授学术资料)

“文革”后,针对国际力学的前沿领域之一的断裂动力学,他刻苦学习钻研,抓紧开展研究,发表了具有创新思想的《裂纹快建扩展的瞬态振动和响应计算模型》论文。

尽管天不假年,他的学术生涯并不很长,但在所研究的领域都取得了堪称一流的成果。

在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心目中,唐照千“才华出众,聪颖过人,不仅头脑清晰,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知识面,而且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电子仪器、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修养,连国外同行都认为像他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外也是不多的”(钱令希院士语) 。

的确,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力学界后起之秀,唐照千素以才思敏捷、思维缜密、治学严谨、兼长理论与实践著称。他力学理论知识渊博,振动与光学实验技术精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

其研究横跨板壳理论、断裂力学等多个领域,并取得公认的突出科研业绩,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学术声潜。

唐照千教授对我国力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一项重要贡献是创办《应用力学学报》。

钱令希院士回忆道:“他也曾为创办《应用力学学报》而辛勤奔波,一个基本思想是,必须创办一份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并沟通力学与工程届的学术刊物,这种以国民经济利益为重和求实的学术思想值得大力发扬。”

进入新时期,唐照千工作十分繁忙,在潜心科学研究的同时,他十分重视教学,精心培育力学人才,是一位深受学子爱戴的优秀教师。

他授课取精用弘、深入浅出,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学生受益良多。

唐照千早在28岁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分别就壳体转盘振动和壳体冲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更是殚精竭虑,不惜倾全部心血扶掖新人,招收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悉心培养的博士生陈宜享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的断裂损伤等领域成绩卓著,成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陈宜享的学术成就与唐先生的指导、学风和学术影响密切相关。

1982年9月唐照千回国时已届天命之年,他孤身一人在西安拼命工作,与时间赛跑,带领团队拼搏在学术制高点上。

他参加了国家科委“六五”规划并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着手筹备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1986年振动国际学术会议,并抓紧创办《应用力学学报》,筹建工程力学研究所,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太多。

学校拟提名他出任副校长,可惜天炉英才,多年苦,积劳成疾,身体终于出现了可怕的“断料”,他不得不与肆虑的晚期肺癌展开拼死的抗争。

在住院手术期间,他忍受强烈病痛,仍坚持指导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面授博士生,修改书稿,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用同事的话说,“仍然雄心勃勃要办好几件有影响的事”。

1984年11月1日,唐照千教授不幸病逝,终年52岁。

壮志未酬,痛失栋梁,为人们留下无限遗憾,也造成了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学科和中国力学届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为了怀念唐照千教授,1987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在唐翔千先生捐赠100万港币基础上设立“唐照千奖学金”,以此来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继续发扬唐照千教授爱国爱校、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高尚情操,严谨治学、重视实践、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勤奋钻研、献身科学的拼搏精神。

(唐照千教授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