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含情麦脉”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宝鸡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场馆参观、深度访谈、技艺体验等形式,对话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触摸非遗技艺中的麦作文化基因。
实践期间,团队走访凤翔区博物馆和凤翔区文化馆,并在博览园指导下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宝鸡民俗博物馆,探寻麦作文明历史印记。
此次宝鸡之行,是青年学子深入乡土、探寻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和场馆考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关中麦作文化是非遗技艺生长的沃土,而非遗则是麦作文化最鲜活的现代表达,传承人坚守传统内核、拥抱时代创新的探索,为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
2.因“猕”结乡缘 以“网”链万家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猕梦乡缘 网链万家”社会实践队在宝鸡眉县开展“三下乡”活动。田间地头,队员们俯身观察猕猴桃的生长情况,向农户讨教种植技巧,用镜头记录果子的生长;直播间里,学子们化身助农主播,手持饱满的猕猴桃热情讲解,将眉县味道通过网络传递到千家万户。
从果园到屏幕,从调研到实干,他们用数字力量串联起小农户与大市场,让眉县的猕猴桃香飘得更远,也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3.青春陇县行 共绘新蓝图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汇乡野”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深入陇县曹家湾镇、八渡镇开展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在曹家湾镇,三里营村党委书记向队员们介绍社区工厂相关情况;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则介绍了当地引进农业企业,打造苹果示范园的发展举措。队员们在与八渡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的访谈中,了解到该村集体经济的抱团发展模式、当地蜂蜜产业如何成为“甜蜜经济”的典范以及林麝产业相关情况;在杨家庄村,了解到该村依托全域旅游和合作社经理人模式获益,每月发放助残补贴与医保补助。此次实践让“智汇乡野”调研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集体经济的价值在于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从曹家湾镇的苹果、香菇,到八渡镇的蜂蜜、林麝,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产业,正通过制度化的反哺机制,织密社会保障网,而青年一代的观察与思考,也将成为连接学术与田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4."凤鸣岐山" 禁毒实践在行动
西安培华学院"凤鸣岐山"禁毒社会实践队近日深入岐山县,先后走访共青团岐山县委员会、岐山县禁毒委员会、岐山县禁毒教育基地、岐山县蔡家坡禁毒文化广场等单位,通过专题调研系统学习毒品起源、国际国内禁毒形势以及各类毒品的特征与危害。实践期间,队员们深入基层,针对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开展精准宣传,通过发放禁毒宣传手册、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互动问答等形式,重点普及毒品危害、药物滥用风险及家庭监护要点等知识。
此次活动使当地青少年和村民对毒品种类及其危害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有效增强了群众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为营造全民防毒禁毒的良好社会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5.青锋探乡·密境寻真
西安思源学院大数据管理学院“青锋探乡·密境寻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金台区“明星村”——金河镇永利村。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永利村的发展历程、特色产业布局以及乡村振兴成果,尤其对“党建+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户”的致富模式有了深刻认识。期间,成员们走进村民家中面对面交流生活变迁,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从党建引领、人才培养、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了解村里的实践成果与挑战。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西安思源学院的青年学子近距离深切感悟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永利村调研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深入思考,系统转化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务实的政策建议及鲜活的融媒体作品,为永利村的持续发展积极贡献“青春智慧”与“青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