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04月11日 00:00 点击量:
4月11日下午,医学院14级临床医学系在8303教室举行了一场精彩的PBL教学课程。本次课程的内容为《皮肤性病学》中“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下简称“艾滋病”),主讲老师是来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封兴华教授,课程主要形式采取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医学教学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次教学开始前一周,封教授为我们14级临床医学系布置了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关艾滋病防治内容的四个关键问题。提出以班为单位,每班推选6人成立学习组,并推选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发动班级全体同学进行广泛的调查。收集学习有关的资料,查阅文献,教科书等。并将收集的资料以分工的形式进行信息筛选、整理,最后汇总成本组的汇报提纲,并制作PPT幻灯。课上由每组的主讲人上台演讲,时间在十分钟内。演讲结束后听众可向主讲人提出三个相关问题或建议等,小组成员也可进行补充说明。 在准备的一周里,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在各医学论坛,网站,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医学杂志上寻找相关线索和材料。在以《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等为指导下,严格筛查,选定数据和资料。严谨细致的收集整理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相关内容。并积极准备讲演材料,丰富讲演内容和形式。以围绕着“什么是艾滋病?”、“如何预防艾滋病?”“作为医生在防治艾滋病上应该怎么做?”、“作为青年人在防治艾滋病上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等问题展开深度的研究、学习和讨论。 4月11日下午14:00 伴随着上课的铃声,开启了这场让人期待已久的课程。首先,封兴华教授针对问题,做了简单的开场引导。接着就开始了学生发言人的讲演。首先上场的是来自临床三班的发言人沈峥嵘同学,他在简单讲述艾滋病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后,着重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平民化的语言和简洁有据的讲解是他讲演的特色。在内容上讲解细致、准确没有任何赘述。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讲演不够生动、幻灯效果不佳。第二位上场的是代表临床二班的施鑫杰同学,他以生动活泼的演讲,灵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艾滋病在防治上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哪些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等问题上进行了有趣的讲解,引起了同学们很高的反响度。第三位同学是来自临床一班的范砾文同学,她带给大家的是更加学术性的讲演。在引用国内外权威杂志加上其精彩的演讲,让听众仿佛置身在一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上。她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目前世界上治疗艾滋病的最新研究情况以及国内外一些经典的治疗手段,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接下来是第四组和第五组的同学,虽视角和切入点各不相同,但内容和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在听完上述五位同学精彩纷至的讲演后,主讲老师封兴华教授对主讲人各自做了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和改进意见。最后,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六个知识点的小考场中讲解和剖析核心知识点,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关键的知识,也让学习这堂防治威胁人类健康最大杀手之一的艾滋病的课,变得不再那么沉重。封教授还在课程快要结束时和同学们交流课程感受,诙谐而生动的传授医学学习的心得和经验,让学生们获益良多。 本次的PBL医学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投身其中,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参与度很高。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提高团队协作学习的效率。一改以往死板的“输入式”教学,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所学习的内容。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交际、独立思考和协作、发言演讲等能力。 PBL教学法的教学思路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它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同学们都觉得:这样的课程方式令大家耳目一新,如果经常举行此类活动一定会让培华医学院莘莘学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飞跃的提升,我们为它点赞! 供稿:14级临床一班 庄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