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美育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分享青年教师研究成果,5月12日中午,艺术教育中心青年教师齐堃给大家带来了题为《风火雷音·艺脉在兹-哪吒动画里的非遗密码》艺术课程思政沙龙分享,本次活动于恒友楼三楼多媒体教室开展,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荣弟教授和中心所有教师及二级学院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艺术课程思政沙龙分享,齐堃老师向在场的师生介绍2025年春节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震撼的视听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席卷全球,票房突破120.51亿美元,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新标杆。影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凭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运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全新范式。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非遗元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的完美融合,在音乐、美术、语言服饰等多个维度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分别以解开三次非遗密码的形式,赋予传统经典新的生命力。非遗密码一:影片中,蒙古族呼麦的深沉低音为天元鼎场景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非遗密码二:侗族大歌的空灵吟唱则为宝莲重生的神圣时刻增添了东方神秘色彩。

视觉美学的传统纹样与科技渲染的碰撞,影片的美术设计同样植根于非遗文化。非遗密码三:哪吒的混天绫借鉴了宋代“落花流水纹”织锦工艺,而龙宫的装饰则融合了三星堆青铜器的饕餮纹样,通过3D建模技术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此外,太乙真人的造型借鉴佛教弥勒美学,以“大肚能容”的形象消解传统神仙的威严,更具亲和力。

讲座最后,齐堃老师谈到: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也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态基因库”。通过创造性转化,古老神话可以成为现代性的精神镜像,而技术革新与叙事智慧的融合,则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既植根大地,又触摸星空”的新可能。未来的创作,或许应如影片中的混元珠一般——在灵魔交织中,淬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金丹。也希望我们在坐的各位同学,可以加入到保护、继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