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 国旗下的微课堂 >> 正文

国旗下微课堂(一百零八期)|辅导员的爱国主义宣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21 [来源]: [浏览次数]:

国旗下微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学校坚持每周一由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代表、优秀辅导员与学生代表一同参加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辅导员微课堂暨主题演讲

第一百零八讲

开始啦

本周由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崔紫晶赵晓婷

两位老师

给大家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宣讲

1守护蓝色星球的生命诗篇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崔紫晶

清晨站在国旗下,我想起云南象群北迁时那幅感人画面:憨态可掬的亚洲象在玉米地前驻足,象群小憩的芭蕉叶上,凝结着露珠与人类善意的晨光。西双版纳保护区已经有300头亚洲象。这个被外媒称为"中国式温柔"事件,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翻开华夏文明长卷,《礼记》记载着"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的采伐智慧,敦煌壁画留存着"天雨流沙,植树固疆"的治沙传奇。我们的祖先深谙"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存哲学,在杭州西湖,北宋太守苏东坡疏浚淤泥筑就苏堤,让水利工程化作"六桥横绝天汉上"的诗意景观。这些穿越千年的绿色智慧,恰似钱塘江畔的千年古樟,将生态文明的根系深植于文化基因之中。

但工业文明的齿轮正在碾碎这份传承。当南极冰盖极速消融,当长江江豚数量不足千头,当PM2.5数值在屏幕上跳动,我们分明听见地球母亲沉重的喘息。联合国环境署最新报告显示:全球83%的生态系统正在退化,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足球场。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大自然发出的SOS求救信号。

站在科技与传统的十字路口,中国正书写着新的绿色答卷。从塞罕坝三代人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到"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油气开采零排放;从故宫屋脊上的"飞鸟护檐"传统工艺,到现代建筑中应用的仿生学技术,我们正在用东方智慧破解生态难题。正如《淮南子》所言:"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应该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通用语言。

同学们,当我们用外卖软件下单时,可曾想过每年2600万吨塑料垃圾正在侵袭海洋?当我们在直播间抢购时,是否知道快时尚产业每年消耗1.5万亿升水资源?改变可以从今天开始:在教学楼设置"光影自习区"减少照明耗能,在实验室推广"微型反应体系"降低污染,用3D打印技术再造古建筑替代实体模型。这些创新举措,将让环保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

中国古人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印第安谚语说"土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向子孙借的"。当挪威在北极冰原建立"末日种子库",当中国将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当全球128个国家承诺"30·60"碳中和目标,我们正在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此刻仰望国旗,那五颗金星不仅照耀着锦绣山河,更指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让我们以青春之名起誓:做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者,当绿色科技的创新者,成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期待某天,当我们的子孙问起"青山何处,绿水何方",我们可以骄傲地指向远方——那里有碧波荡漾的江河,有虎啸猿啼的山林,更有代代相传的绿色守望。

2珍爱蓝色星球,共筑生命家园

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赵晓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林的间隙,国旗冉冉升起时掠过的清风,教学楼旁突然绽放的樱花...这些触手可及的美好,都是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馈赠。今天,当我站在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想与大家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珍爱这个孕育了人类文明的蓝色星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在古希腊神话中,安泰俄斯只要接触大地就能获得无穷力量。这个寓言揭示着最朴素的真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呼吸都依赖着自然系统的支撑。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带森林减少了32%,每年约27000个物种永远消失,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十年13.1%的速度萎缩...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正在叩击人类的良知。

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我们的校园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往年清脆的蝉鸣变得稀疏,秋日银杏叶的变色期越来越晚...这些正是全球气候变化在微观世界的投射。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80后青年敖特更花用十年时间带领牧民种出18万亩花棒林,让死亡之海绽放生命之花;在云南洱海,大学生环保社团坚持十二年记录水质数据,为治理提供关键科学依据。这些青年用行动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遥远的国家战略,而是每个个体都能参与的伟大实践。

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也欣喜地看到:食堂餐盘回收处的残食量同比下降40%,很多同学平时都背着带有培华logo的帆布袋来代替纸袋和塑料袋等等,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渐的融入日常,我想这样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支点。

在此,我也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建立生态档案:记录个人年度碳足迹,设定每月减排目标,比如少点一次外卖,多走一层楼梯等等。老师们,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成为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一代。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杜绝浪费粮食,让电脑在不用时真正休眠而非虚假待机,在蚂蚁森林种下的梭梭树旁插上青春誓言。我相信当14亿中国人每个人都做出微小改变,汇聚的力量足以让黄河重新清澈,让雪豹重返山林,让我们的后代依然能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画卷。

最后,请允许我用李小文院士在《给青年学者的信》中的话作结:"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建造更高的摩天大楼,而在于人类能否以最谦卑的姿态,与万物共享这个星球的晨昏与四季。"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承诺: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以科技重构天人关系,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长城,从我们手中巍然屹立!

总结讲话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平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四月的春风拂过校园,带来百花的芬芳,也唤醒了我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我们以“守护蓝色星球,共筑生命家园”为主题相聚在国旗下,共同探讨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刚才聆听两位老师的精彩演讲,更加让我们明确了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全世界共同珍爱和呵护。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活动。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既要感受自然的生机,更要清醒认识到:守护地球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扛起的责任。

一、敬畏自然:以敬畏之心守护蓝色星球的馈赠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极端天气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每分钟就有3个物种永远消失;海洋塑料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显示,过去50年,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已下降68%。这些数字背后,是大自然发出的红色警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树立“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从内心深处敬畏自然、珍爱自然。

二、立足当下:以青春之力践行绿色使命

守护地球,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始于足下的点滴行动。在校园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做节约资源的倡导者:随手关灯、双面打印、拒绝外卖过度包装,用行动减少资源浪费; 做绿色生活的引领者:践行“光盘行动”,参与旧衣回收、旧书循环,让低碳生活成为校园风尚;做生态保护的行动者:加入校园环保社团,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志愿活动,用双手为校园增添一抹绿色。

三、面向未来:以责任担当共筑生命家园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向世界承诺“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展现了大国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创新赋能绿色发展,以用专业知识传播绿色理念,以用创作唤醒生态意识,以全球视野贡献中国方案,关注气候变化国际议题,讲好中国生态治理故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老师们、同学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让我们以四月为起点,将“珍爱地球”写入青春的基因,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地球母亲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每周一早上7点

国旗下的微课堂

你最最亲爱的“导员儿”

TA都可能出现

下周同一时间

我们再见

辅导员简介

崔紫晶,女,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任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

赵晓婷,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科学专业,现担任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