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班团一体化”是共青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改革措施。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热情,有助于提升团支部活力,有助于促进班级工作开展。为了更好地推进“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工作,增强团组织工作有效覆盖和吸引凝聚青年能力,就要求培育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推行“班团一体化”机制的战略价值,总结了学生干部培养的可行性路径,为“班团一体化”机制顺利运行提供了强力支持,以期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干部团队的应有职能。
关键词:学生干部,共青团,班团一体化,高校学生
引言: 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要突出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团组织建设,更好地推进“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工作,增强团组织工作有效覆盖和吸引凝聚青年能力,就要求培育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班团干部队伍,他们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是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学生间的典范。
一、班团一体化的概念及意义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团支部是团的基本构成单元。两者的主体都是学生,都是凝聚青年、促进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班团一体化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班级和团支部按照合适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将工作目标、运行机制、干部队伍、工作职能、管理评价等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解决相互不协调问题,产生新的性质和特征,形成协同效力。在信息发展迅速,多元化的今天,加强班团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班级、团支部的活力、凝聚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热情。
有些青年的认识只存在于班级,只有班级意识,在一些活动中并未融入到团支部,没有团组织意识,不参加团活动,缺乏集体感、归属感。实施班团一体化后,可以让团员青年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团支部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主动自愿参加活动、学习。
(二)班团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团支部活力。
以往的班级管理中,班级、团支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班长、团支书各自为营,这样班级缺乏凝聚力,团支部缺乏活力。实施班团一体化后,优化了班级管理,班长、团支书各自分工明确,团支书可以发动更多的学生参加支部活动,提升支部活力。
(三)班团一体化有助于促进班级工作开展。
团支部主要负责意识形态和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团课”学习、“青年大学习”、“活力团支部”、“抗疫小分队”纪念“五四运动”等活动,深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青春力量[2]。
二、班团一体化机制下学生干部培养路径
(一)结合班级职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班团干部职务分工中,包含了团支部书记、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委员等若干职务。不同职务的学生干部,负责的工作内容和应当具备的能力,也存在比较明显地差异。为了使每一名学生干部,都能够在各自的职务上有出色的表现,应当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要重点涉及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理论等内容。
(二)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对于高校来说,优秀学生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必须要基于“班团一体化”机制,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具体来说,包含了以下两方面:
其一,确保班团民主决策机制的顺利实行。学生干部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是学生的服务者,而不是班级的管理者。要想将班级工作做好,既需要学生干部自身具备过硬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得到班级中各位同学的支持与配合。推行班团民主决策机制,旨在为班团干部与普通学生提供信息交流、意见反馈和商讨决策的良好机会。其二,贯彻落实班团共同负责制度。在“班团一体化”机制下,班委会和支委会属于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学生干部承担的职责更多,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例如,除了保证班级有序运行,做好学生思想引领等工作外,像志愿服务、民主评议、团内评优等,也都需要学生干部亲力亲为、踊跃参与。
(三) 创新考核机制,依托考核激励提升培养成效
基于班团一体化机制,学生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衡量每一名学生干部的工作表现、履职能力,对他们近段时间以来,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表现给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方便辅导员、团组织全面了解学生干部的胜任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对于班级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加以总结,并在全校的班干部中加以推广;对于班级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不足,要剖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在今后开展班级事务时加以避免。唯有如此,才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学生干部培养与成长的促进作用。
(四) 拓展培养路径,满足学生干部成长需要
让学生干部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才能得到更快的成长。基地育人就是利用实践课程、实习场地,以及校外一些相关场所等,让学生干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能力处理班级中的各项事务。一种渠道是利用高校内部的一些资源,例如实训基地;还有一种渠道是争取校外资源,例如党校、知名企业等。让学生干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团队精神。
结语
高校党委、团委在学生干部培养中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以“班团一体化”机制为依托,明确班团干部的任用标准、职责定位,一方面能够从青年学生中,选拔出有能力、愿奉献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履行好职责使命,服务好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在优选学生干部的基础上,还要从完善考核机制、强化正负激励和拓展育人路径等方面,帮助学生干部实现自我提升,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简介

梁晶,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辅导员、团委副书记,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学生会、青协的指导工作。获2024年“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 青春志愿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