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浅析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8-18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大学时期是学生飞速成长、塑造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模式、人际关系、课余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别,因此,适应性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能否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当前本科适应性教育还不能完全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教育内容、 教育实践、教育形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大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时代新人,高校责无旁贷。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适应性;适应性教育

引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是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导新生主动调整个体需求状态与陌生学习生活环境相适应,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平衡。适应性问题是高校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趋于健全的时期。但由于社会历练不够、经验不足、缺少集体生活、自我为中心等原因,且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模式的差异性,造成个别学生在大学阶段不能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作为老师更应该全方位全角度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一、【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校适应性教育包含学生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因为适应就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环境下,适应性教育显然出现了诸多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主体比较单一,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沟通协作,无法形成合力。目前,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主要由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来主导,缺乏社会、家庭等各种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且部分家长仍持有教育由学校负责,家庭只负责生活费用的支出的错误观念。同时,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也存在不足,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教育内容比较片面。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对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形成系统性,这就造成了适应性教育目标的偏差,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3.教育方式单一。网络的盛行使学生接受信息更加便捷,信息面广,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以单纯“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足以击中学生内心。“00”后学生更加有主见,比较固执,自我意识强,针对这样新时代的大学生,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互动性少,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4.教育时间过于短暂集中。许多高校会在新生初入学时就开展适应性教育课程,但这种短暂集中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全程化、个性化的需求,也无法保证教育的效果。

5.高中教育与入学教育存在脱节。由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区别非常大,大部分新生的适应过渡期较长,且作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转换的过渡,高校如果未能有针对的进行适应性教育,就无法筑牢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生活的坚实基础。

6.教育实效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人才教育已然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方面,但我国大部分高校适应性教育仍存在漏洞,出现体系发展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教学经验薄弱、适应性教育各环节衔接不顺畅等问题,加之高校对于适应性教育认知较为浅显,通常更易导致适应性教育工作开展浅尝辄止,无法真正满足新生需求,导致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

1.家庭教育:开学前,家长一定要提前为学生打好心理基础,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2.学校教育:学校对新生进行系统性的入学教育。介绍校规校纪、专业课程、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入学第一学期,学校开设心理卫生教育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处理情绪,提高心理适应性。

3.建立支持系统: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座谈,让新生有机会向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咨询学习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并选拔优秀高年级学生作为班级助理,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和举办心理团辅活动等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及时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4.社团活动:学校在第二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比赛等,将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并赋予学分,实行第二课堂活动年度考核制,鼓励学新生参与其中,结交新朋友,提高社交能力。

5.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引导新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这有助于提高适应能力。

6.学习方法的培养: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是不一样的。通过加强课堂管理和建立自习制度、课后辅导制度,帮助新生提高自学能力。

7.情绪管理: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谈心谈话,帮助新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而影响适应能力。

8.明确目标与规划: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阶段,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9.拓宽高中教育与入学教育渠道:针对我国部分高校的适应性教育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快加强适应性教育实践落实到位,转换学校层面思想怠惰、行动落实慢等情况,对各学院和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性培训,将讲座与实践结合,开展有特点、有创新的适应性实践教育活动

10.健全家校社联合育人机制,落实“三全育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阶段,家庭和社会才是学生以后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家庭和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方式方法,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尊重子女的全面发展,改变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父母应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向阳而生。社会也是一样,网络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习俗的影响,都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因此,完善家校社育人机制,让家庭教育健康向上。

总的来说,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需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着手,缺一不可,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三、【结论】

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适应性教育不是只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是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对每个学习阶段有目标性地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初期顺利进入、中期平稳度过,终期收获满满地完成大学学业。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和社会也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政策下,对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因此,如何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新生适应性教育相结合,是今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新生把第一颗扣子扣在起点上真正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简介

任亚婷,女,汉族,中共党员,陕西兴平人。2022年3月在西安培华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2011年在时代教育杂志社上发表论文《网络时代社会道德合理性行为的分析》,2012年参与导师卫晓君所申请的国家科研项目《大学生婚恋现状调查与研究》,2024年在现代教育与应用上发表《探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入职以来,获得好物“硒”有三下乡团队优秀指导老师,陕西省高校百嘉育心辅导员,西安培华学院学生潜能发展优秀指导师,西安培华学院第十一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优秀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