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新时代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就业动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6-15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给就业形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高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健全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针对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就业动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就业动力的对策,并提出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创业动力

引言: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择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由于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只会“眼高手低”而不愿“脚踏实地”进行自主创业。还有一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计划、没有端正的择业态度、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原因导致其在择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就业质量的提升。新时代下,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除了要增强自身素质外还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先就业后择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加强自身技能培养,才能不断创新与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一、提高就业动力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就业动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首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只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高校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很多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是教学上。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其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上,因此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当今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后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此外由于大学生刚出社会不久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不够清晰

当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社会上就业岗位不够多,工作很难找,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有些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在当前社会中寻找工作机会,认为自己的专业很好,即使从事其他职业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有些学生在找工作时抱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这就导致就业选择上出现一定偏差。同时,许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知不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

(二)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就业指导工作当做可有可无的任务。其次,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到位。很多学校虽然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落实。例如,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就业签约情况,而忽视了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还有一些学校甚至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比如过度自信、缺乏耐心、过分自卑、盲目攀比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影响到就业工作的开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出现了裁员现象。如果毕业生能够认清这一现实,那么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不会那么焦虑。但是有些毕业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企业裁员现象,所以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过分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信以及没有准确地认识自己等原因造成的。

三、新时代下激发学生就业动力的策略

(一)转变高校就业指导观念

高校要从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中走出来,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方案,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针对大学生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和优化。学校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企业用人要求。高校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本科教学阶段,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分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大学的第二学年,学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对企业和社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第三学年,教师要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能力大赛等活动,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了解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在第四学年,学校可以开展专场招聘会,让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在第五学年和第六学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或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要求。

(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职业目标进行规划。高校应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力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做到扬长避短。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人生理想,准确把握自己的奋斗方向,明确自身价值定位。高校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应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分析;二是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能力评估;三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发展指导。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想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第二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第三是要结合新时代下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第四是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第五是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六是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四)构建学生就业目标导向的培养体系

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就业目标导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就业目标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高校要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为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一套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首先,学校要明确就业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最后,学校要开展科学的就业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就业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就业动力和积极性,高校要创新工作机制。首先要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创业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再次,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高校要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机制。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多个角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当前背景下,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首先,要健全就业指导工作组织体系。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最后,要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各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其次,要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毕业生的招聘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将最新的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最后,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高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招聘会、双选会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职业发展教育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高校应加强职业发展课程建设,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最后,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利用各种机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比赛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3.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观;最后,要做好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毕业生毕业后指导工作。

(六)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上,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新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比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以企业为例,开展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课程形式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项目设计、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仅要参加校内创新创业比赛,还可以参加社会上的创业比赛。此外,高校也可以依托专业特色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如“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并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和就业动力。

总结: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为了激发高校学生就业动力,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要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杨桂锋,男,中共党员,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任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兼学生干事,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参与校级课题二项,公开发表思政类学术相关论文10篇,曾先后荣获西安培华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就业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就业先进个人”,“校庆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