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风采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探析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26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

当前,学生工作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地位愈发重要,学生工作的成效是衡量辅导员职业价值的“标尺”。随着学生迭代,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工作中逐渐显露出不足。基于此,构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关系、共建师生融洽氛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成为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主体意识。通过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交往通路,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型

一、引言

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参与者。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显示,普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抱有抵触心理和消极对抗行为。一方面,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多地具有“单向灌输”和“机械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迭代后的思维方式普遍跳跃且灵活,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适配,直接导致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用降低。因此,增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交互性成为破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新一着力点。本文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基于当前辅导员的工作情景,系统分析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探索在实践中将辅导员工作与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通路。

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辅导员与学生间交往形式表现出单一化、表象化

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需对应两个方面,即是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人。学生群体具有整体性,广泛学生具有共性特征,但是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表现的共性不足涵盖其本身的特殊性。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以广泛学生群体作为目标对象,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存在“泛泛之交”的问题;因其指向对象特征不明显,使得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较多倾向于选择传统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较为固定。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其内容的可延展部分相对较少,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或者活动中普遍存在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学习热情始终难以被激发,最终出现辅导员“一言堂”的局面。受制于固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的独立性难以表达,致使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往存在表象化特点,难以与学生进行深入且全面的交往。具体表现为,辅导员与学生间交往形式较少,交往程度不深,师生间交往、沟通尚浅。

(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抵触性、被动性

辅导员在工作中主要以走访学生寝室、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辅导员在进行活动时常以广泛学生群体作为目标对象,容易忽视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反馈差异,即是学生个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不同,其参与意愿和学习热情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无用功”,以“功利心”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对于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蔑视的态度应付了事;相对于接受精神价值,学生更倾向于对于评奖评优有实质性作用的相关活动。同时,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个体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天然地将辅导员放置于“对立面”。尤其当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决策不被学生认同和接受时,其更是将矛头直接指向辅导员工作,认为辅导员是响应学校决策的下达者和强迫学生履行决策的执行者。学生将对于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不满情绪带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消极应对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更大成效。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往意愿不强。辅导员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多数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对于广泛学生群体采用朋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育,更多地关注重点学生、个别学生,相对而言对中间大部分学生则情感投入相对较少,缺乏沟通和了解,亲和力明显不足。学生难以切实地在交往过程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面对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现出懈怠情绪,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路径

(一)构建辅导员与学生间的和谐交往关系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师生通过平等往来、彼此理解构建相互间的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的优势下携手实现更具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愿景。因此,实现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需与学生在充分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尊重的良性交往关系,提升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往意愿。通过加深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往联系,促使学生降低抵触心理。二是,转变学生视自身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单一客体的思维,倡导学生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三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其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引入“翻转课堂”、“模拟课堂”等,巧用新媒体技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推动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想学”。同时,在与学生建立良性的交往关系时应注重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升个人身份认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建立情感交融的交往关系。

(二)形成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的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强主体间交流,通过畅通的交流渠道进行双向反馈,使师生充分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相互体谅与互相包容。一是,需充分意识到确立教育交往观的重要性。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增进与学生的多维度交往,提升学生与辅导员的交往意愿。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多形式的交往活动,消除学生情感的隔阂,营造师生间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三是,通过师生间深入沟通、相互交流将以往的辅导员“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化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兴趣融合点为起点的双向反馈的交互式活动,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四、结语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其与学生交往过程成为辅导员教育与管理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的基本方式,伴随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师生基于平等往来、彼此理解的理念下形成双向反馈通路,能够寻求教育和管理有机融合的途径,建立彼此尊重、相互依存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型师生关系的优势下携手实现更具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愿景。进一步而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还能使学生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有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彼此互信,从而营造宽松愉悦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因此,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交往型思想政治教育,将有效缓解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

 作者简介:

范文弘志,女,汉族,出生于19976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20228月至今任传媒学院辅导员。曾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