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队伍建设 >> 工作动态 >> 正文

辅导员说丨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02 [来源]: [浏览次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社交互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了线上平台。传统的大型开放式交流场所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分割。以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例,它们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学生们能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交圈层”。这种趋势导致了网络社交的“圈层化”现象日益显著,进而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圈子文化”。文章通过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社交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者如何进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引导。

关键词:民办高校;网络社交圈层化;思政教育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环境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网络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交圈层。而网络圈层化现象中,圈层成员基于相似的价值观而集结,又因为不同的利益关注点而分散成不同的群体,构建出多个层次且相互交织的社交圈层。这些圈子内部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紧密的联系,而圈子之间则趋向于封闭和分隔,逐渐演化为圈内高度同质化、圈际差异化的网络社交环境,这一现象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因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现实社会、虚拟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网络甄别能力,提升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

1.社交圈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他们在网络社交中形成了基于兴趣、爱好、专业等多种维度的圈层。这些圈层之间可能存在交叉,也可能相对独立,形成了多元且复杂的社交网络结构。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圈层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而着一些大量且多元的碎片化信息传播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辨能力,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快速消费信息,而不是深入思考和探讨,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深度交流的能力。

2.社交圈层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民办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感到迷茫,往往只选择接受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从而可能无意中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层。在这种自发形成的社交圈层中,信息传播往往局限于小圈子内部,形成了一种封闭的传播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信息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只向特定的人群扩散,这使得圈外的人难以参与进来。这种“圈内”的信息交流往往表现出一种独立和排他性。

3.社交圈层的局限性和不可控性。在互联网的某些平台上,一些网站和社群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用户参与度,经常在讨论涉及公共利益、道德规范、紧急事件和社会价值观等敏感话题时,采取幽默、隐晦、讽刺等表达方式,发布那些含有戏剧性和冲突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旨在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营造出一种“娱乐至死”的网络氛围。在这种以流量为导向的环境下,一些社交圈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会对那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社群文化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允许它们存在和扩散,这导致社交圈层的话题经常向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难以回到正规,从而进一步导致网络暴力等负面事件的发生。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引导策略

1.认识圈层,了解圈层,掌握学生社交圈层的动态。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而言,深入洞察并准确把握网络社交圈层背后的诉求和问题,是应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趋势的关键基础。首先,民办高校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掌握大学生在“圈层化”社交中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根据不同圈层的语言特色,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探索这些社交圈层对网络信息的独特表达方式,才能听懂并理解大学生的言论和思考。其次,由于不同的社交圈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在社交圈层相对信息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影响下,不同社交圈层的成员对同一事件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民办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社群的价值观念,对于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的圈层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需要精确识别错误的价值去向,并且及时进行引导。

2.打破圈层,融入圈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在当前网络平台中,多数人往往在对某些热点问题或议题只有浅显的了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化反应。这种反应特别容易受到群体圈层化的影响,难以接受圈层外的信息,从而形成某种极端的集体思维。因此,需要通过思政教育者及时打破圈层壁垒,警觉网络社交圈层中可能引发冲突的敏感点,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思想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解以及情绪上的抚慰,防止负面舆论的影响扩大。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基于平等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和积极互动。其次,我们应该更新我们的沟通方式,摒弃过去那种单向的、命令式的、过于正式的语言风格。相反,我们应该将大学生在网络上感兴趣的话题纳入到我们的讨论议程中,使用他们更喜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减少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其次,应主动在特定的社交圈层内,针对主流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贴近生活的实际解读,以此传播积极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纠正和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可能因认识不清或判断失误而产生的风险,还能有效利用社交媒体的圈层影响力进行教育引导,确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保持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3.升华圈层,创新圈层,打造网络育人的新阵地。随着智慧校园的逐步发展,民办高校的宣传阵地日益增多,它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为了使这些阵地发挥最大的效能,利用好“两微一抖”,最关键在于内容质量优质的同时,要足够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学校应不断创新优化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平台,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布内容,发挥学校官方平台主渠道的引导作用,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吸引学生自主加入由学校主导的网络圈层。学校还应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构建媒体矩阵,做好B 站、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体,主动建立针对不同圈层文化的思想阵地,避免学校的教育引领出现“进不来圈”“说不上话”的现象。其次,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民办高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当前“00后”学生的特点,需要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需求以及其他相关需求,不断扩充网络平台的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诉求。用心、用情为学生考虑,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也带来了一系列教育和管理上的挑战。高校应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社交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敏敏,唐慧娟,李捷.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圈层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 (04)

[2] 徐一冉.基于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4 ,23 (03)

[3]吕宁.网络社交圈层化情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41 (01)

[4]钟守静.网络“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 (02)

[5]骆郁廷,王巧.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 (05)

作者简介

冉唯希,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硕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工业艺术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国家级C类二等奖,在2023年11月获得西安培华学院第十五届就业指导“名花有主”优秀指导老师,2023年暑期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在2023年发表论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已发表,在2024年劳动教育说课比赛中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