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体育教育 > 正文

西安培华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1-14 】

西安培华学院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

学院名称

体育学院

学科门类

体育学

专业名称

体育教育

专业代码

040201

制定人

雷耿华

批准人

王志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具备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管理、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在中小学校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学生在毕业五年后应成为具有良好体育与健康素养的优秀青年教师,部分突出人才成为骨干教师。

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师德高尚,甘于奉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从事基础教育体育工作的坚定理想信念,乐于教学并具有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目标2:基础扎实,精于教学。具有良好体育学科素养与教学基本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胜任基础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培养目标3:理念先进,善于育人。熟悉教育理论和学生成长规律,能够承担班级管理与学生德育教育任务,善于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培养目标4:反思创新,勤于发展。具有终身学习的意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了解体育学科前沿进展,跟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勤于反思,善于创新,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毕业要求

(一)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二)教育情怀。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认同,乐于从教。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学科素养。掌握现代教育和体育与健康科学基本理念、理论、知识与方法,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了解科学相关知识,熟悉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等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增进体育情感,提升体育品格,强化运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熟悉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

(四)教学能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运用体育学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知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并获得教学体验,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形成初步的教学能力。

(五)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并了解中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班级管理的特点。掌握班级组织、建设、指导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具有担任班主任工作进行班级指导的初步体验。参与组织、指导德育及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获得积极体验。

(六)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了解利用校园文化和体育教育活动育人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课内外体育活动和竞赛进行育人活动,能够组织具有体育特色的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具有利用体育项目特点达到综合育人、提升能力的初步体验。

(七)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了解国内外中小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中小体育教育社会需求,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八)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能够在校内外竞赛和实践活动中健全人格、学会交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具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和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

三、主干学科、基础课及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

专业基础课: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二)分散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创新创业和就业、学术报告、书籍精读、社会实践、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劳动实践以及各类体验教育等活动。

五、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基础上的六年弹性学制,休学、创业学生累计不超过八年。

六、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内容,成绩合格,达到规定毕业学分157,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学生符合学校规定的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七、学分学时分配

本专业总学分157,总学时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