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学校关于提高课程质量的工作部署,2025年4月2日14时,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组在1303教室举办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青年教师思考之从近五年课题立项数据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为主题,由教研室负责人张宜婷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与。
活动伊始,青年教师高晨蕊结合近五年课题立项数据,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她指出自国际中文教育课题”立项数据表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目前呈现“三大转向”:从语言教学向语言服务转型,从传统课堂向数智化教学升级,从单一文化传播向文明互鉴深化。高晨蕊结合课题数据进一步分析,近五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中文+职业技能”“人工智能赋能中文教育”“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等方向立项数量年均增长10%,体现了国家战略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导向作用。

青年教师高晨蕊教研分享
分享结束后,课程组围绕“青年教师如何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贾晶老师结合教育家精神提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以文化人”。她结合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实践案例,强调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通过“中文+文化”的沉浸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王越老师结合教科研工作,提出“专业素养与创新实践并重”的观点。她引用上海大学国际中文教育智慧化研讨会成果,建议在教学中引入AI辅助备课、虚拟现实(VR)语言场景模拟等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华侨大学研发的“AI+中文”教学平台已实现智能生成教案、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功能。
此外,课程组教师围绕青年教师课题申报展开深入讨论,结合近五年立项数据提出多项实践建议。教师们强调选题需聚焦细分领域,可以关注职业技术教育+中文的研究热点。同时,要构建“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的三维逻辑结构,以此增强课题论证的深度。在国际中文教育课题申报中,国际化视野的构建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共识。教师团队普遍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课题设计需突破本土化思维定式,将跨文化传播效能、国际标准对接度、多语种资源整合等维度纳入评价体系。另外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运用正成为破解申报瓶颈的关键路径,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双语教育网络为教材本土化提供了试验平台;中非高校联盟搭建的师资轮训体系,使田野调查数据得以跨区域验证。这种多层次的区域协作不仅能够整合分散的学术资源,更可构建起涵盖政策沟通、标准互认、技术共享的立体化合作范式,使课题成果兼具学术前沿性和地缘适配性。

课程组教师热烈讨论中
张宜婷老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教研活动深化了教师对国际中文教育战略定位的认识,同时也希望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合作,结合自身研究基础,积极申报2026年度课题。与会教师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升科研能力,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