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师生理论与实践融合,2025年4月2日,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织43名师生赴长安区杜公祠、大兆司马村杜牧祖茔及杜牧研究会,开展“清明诗礼·文化赋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缅怀先贤、文化考察等多元形式,构建沉浸式文学课堂,助力师生专业素养提升。
诗礼清明:祠堂松柏寄追思
首站抵达杜公祠,师生们肃然起敬,共同缅怀文学巨匠杜甫。杜公祠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杜甫寓居长安的创作历程,学生们结合课堂所学,深入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通过实地参观,大家近距离感受了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对其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现文学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双向激活。

师生一行在杜公祠前合影

杜公祠工作人员为中文系师生讲解杜甫生平及创作
诗韵清明:杏花诗会话传承
随后,师生一行携手长安区文联、文旅局、杜牧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单位,共赴杜牧故里长安区大兆司马村,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杜牧杏花诗会。长安区文联主席王宏、区文旅局党委副书记李贤梅、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主任王渊平、长安杜甫文化艺术馆馆长薛勇、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哲民、杜牧纪念馆馆长行进、长安乡贤聂志宽和司马村支书行波、中文系主任张萍教授等出席,本次活动由唐诗之旅组委会副秘书长王博太先生主持。

文学课程组全体师生走近司马村

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主任王渊平为师生讲解杜牧生平
诗会现场,在司马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关战地先生主持下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师生祭奠诗人杜牧。同时,西安长安杜牧文化研究会、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向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颁授“长安杜牧故里杏花诗社”牌匾,并聘请中文系主任张萍教授为杜牧故里杏花诗会文化顾问、聘请文学教研室负责人崔雅男副教授为杜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学院与地方文化机构的联系,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杜牧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中文系师生满怀敬意祭奠诗人杜牧

杜牧文化研究会、长安唐诗之旅组委会向中文系颁授“长安杜牧故里杏花诗社”牌匾

中文系主任张萍教授被聘为杜牧故里杏花诗会文化顾问、文学教研室负责人崔雅男副教授被聘为杜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活动中,西安培华学院星霜阁古风社的学生们身着古装,倾情朗诵《诗笔烟雨渡平生——杜牧诗魂十韵》,用优美的声音展现了杜牧诗歌的魅力,将现场观众带入了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闫俐名老师的一曲二胡演奏《风吹过的街道》,更是为活动增添了一份古韵与深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仿佛穿越时空,与杜牧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星霜阁古风社同学们倾情朗诵

闫俐名老师演奏二胡

中文系师生同与会各界人士合影留念
本次活动以拜谒先贤、诗社共建、文艺展演等形式,构建了“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创新模式,不仅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为中文系师生提供了更多实践与交流的机会,为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的文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长安区的文化建设、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杜牧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长安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