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更具深度与活力的课堂,2025年3月28日中午十二点,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三)》课程组在1302室进行了一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聚焦教学内容、方法及课程思政融入等关键问题。活动由课程组组长罗妮老师主持,课程组全体教师热情参与。

课程组组长罗妮老师进行分析
活动伊始,课程组组长罗妮老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她强调,《中国古代文学(三)》涵盖元明清文学,作品丰富、文化多元,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其次,罗老师指出如何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当下时代需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罗老师提出,后续教学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同时,也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挖掘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

课程组教师互相交流1
随后的交流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王中俊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讲授元杂剧时,通过播放经典戏曲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元杂剧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王言凤老师分享可通过引入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与影视艺术的转换,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罗彤老师建议,要充分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拓宽教师的视野,提升课堂内容的创新。
最后,关于如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们也纷纷发表见解。张敏燕老师认为,元明清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像《窦娥冤》中对社会黑暗的批判、《水浒传》里的侠义精神等,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课程组教师互相交流2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凝聚了课程组教师的智慧,明确了教学方向,也为提升《中国古代文学(三)》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助力学生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汲取智慧、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