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女子学院教学沙龙——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广告传媒分析”在汇知楼艺术馆举行,本次沙龙由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王延萍女士主讲,沙龙由人文兼女子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利侠教授主持,邀请到了我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师们参加,沙龙讨论与参与氛围热烈,互动良好。
活动一开始王延萍老师就带领大家做了两个小游戏,通过游戏展现出不同的人之间以及不同性别之间感知事物的立场、方法、角度的差异。由此引入了“社会性别”这一概念。
从“社会性别”着手,王延萍老师为大家播放了一段央视的公益广告《爱的表达》,针对广告中将父亲描述成遮风挡雨的顶梁柱,将母亲描述成温柔贤惠、相夫教子的形象,王老师讲到: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社会化个体反映,是一个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中的性别位置。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媒体总是有意识无意识的强化着男性与女性的差别,制造出一些性别隔离,这种带有明显刻板印象的广告会在无形之中加固和影响着人们的判断。

而另一部公益广告《像个女孩一样》,讲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针对女性奔跑、投掷和做出攻击性动作的印象。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针对“女孩跑步的动作”理解与表达时会有很大的差异,年龄偏小的女孩往往更加随意,与同龄的男孩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在模仿“女孩的跑动、投掷和所作出的攻击性动作”中就明显的表露出了刻板印象的“女性化”。对此王延萍老师指出:在传播内容方面,应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把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平等、和谐、健康的方向。

互动中,王延萍老师让大家各自提出一些关于男女差异刻板印象的案例。对话中,大家都意识到:孩子小的时候束缚他们的条框很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被逐步塑造成社会中需要的男女,如同人们一提到“教授”,就会自然地想到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等。王老师讲到:实际上当下的社会性别角色还在不断地变化,社会性别角色虽然被定型化了,但是它仍然在发生变化,而且比人们关于“男人或女人应该干什么活不应该干什么”的思想观念变化得更快!1995年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问题国际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明确了社会性别主流化,强化性别发展目标、提供性别意识训练,使社会性别意识提升到国家意识,使其深入人心,逐渐使男女平等平常化。

最后王老师针对“什么是男女之间正真的平等,什么是男女平等的标准。”这一问题与参会的老师们展开激烈的探讨。 沙龙在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了,但社会性别视角下男女平等的问题仍是我们未来关注的焦点,性别平等需要人人为之而努力,平等的环境需要共同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