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媒体培华 > 正文
媒体培华

华人头条:【审核评估】西安培华学院校团委积极探索多元育人平台 凝聚青年力量

日期 : 2025-11-12 点击数: 来源:华人头条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培华学院校团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以“五育并举”为实践路径,秉持“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资源和空间为载体”的工作理念,强化整改工作,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接续奋斗、挺膺担当,全面展现新时代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加强思想引领,服务中心大局。校团委始终把加强对广大团员和青年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打造集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为一体的青春思政课,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上,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心任务上,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践行使命。一是加强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准确把握广大团员和青年群体的特点,把加强理论学习、组织交流研讨、开展实践体验、激发建功立业的热情贯通起来、一体推进。各级团组织依托“青年大学习”“主题团日”、仪式教育等载体,激励团员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年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50场(次),覆盖团员青年达到95%以上。邀请“青马工程”老师以青年视角向广大团员和青年讲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收获体会,分享那些饱含力量、激动人心的金句,激发大学生“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采取“线下”与“线上”融合互动方式,运用“青言青语”,讲好青年“挺膺担当”故事。二是提升团队青年骨干能力素质。落实“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严”的重要要求,狠抓教育培训。加强团支部书记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通过设置专题辅导、现场教学、实践观摩、研讨交流等环节,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依托云梯青年学校开展“青马工程”培训,校院两级累计培养学生骨干1200余人次,培训团支部书记200余名。定期对辅导员、部落管理员、新生、团支书(班长)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加强了团员骨干队伍的政治历练、党性锤炼、德行修炼,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本领,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团干部的使命担当。三是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开展“党史+研学+宣讲”活动,组织团员青年骨干走进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实地参观历史物件、图片、手稿,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成立“培小青”新媒体工作室及培华国旗护卫队2个思政类学生社团,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指导,邀请朋辈给青年学子共同分享奋斗成长感悟和建功立业的工作思路与具体举措,引导培华青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建功西部。

——锚定目标导向,培育时代新人。推动团队育人体系与思政课有机衔接,凝聚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春共识。

学校开展主题团日

学工师生参与第六届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

赴延安开展青马工程

一是文化育人润灵魂。将特色鲜明的培华红色基因、职教基因、女性基因与开展“传校训”“唱校歌”“讲校史”“追梦想”等活动相结合,与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弘扬和传承培华先师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整合全校93家学生社团资源,涵盖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志愿公益等六大类别,在册人数达13500人。立足长远、整体谋划,注重加强特色校园文化项目建设,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先后组织开展“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草坪音乐节、社团嘉年华等品牌活动,连续开展二十六届“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培育出沐华艺术工坊、魔术协会等特色社团。其中,2006年成立的魔术协会斩获国家部委奖项2项、省级奖项42个,活动覆盖十万人次,以优质社团文化丰富校园内涵,激发大学生青春活力,推动文化育人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再到“入言入行”的深层转化。

举办“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

开展社团文化月活动

举办草坪音乐节

二是实践育人增质效。聚集、整合和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等实践育人资源,联合打造校内一体化实践育人场域。以“三下乡”暑期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服务社会”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革命精神传承、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场景中实现“知”“行”统一。聚焦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专业实践进企业”“社会调研走基层”活动。近年来累计组织200余支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学校、基层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覆盖学生超5000人次;注重学生成长,提升专业素养,搭建“挑战杯”“互联网+”“正大杯”“大创项目”等创新创业大赛的孵化平台,将专业知识和实训创新相结合,打造高质量实践育人平台,为开展常态化实践育人提供稳定支撑。校团委持续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与实效性,实现“学生专业成长”与“服务地方发展”双向奔赴。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等专项,组建实践队1000余支,参与人数超20000人,足迹覆盖200余个市地县,建立实践基地百余个,构建起“需求调研—服务匹配—技能淬炼—地方发展”的闭环链条。

师生参与第15届“挑战杯”陕汽集团

第15届“挑战杯”陕汽集团获奖证书

举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三是服务育人搭桥梁。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青年成长发展,让更多大学生在贴心服务中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健全团的机关联系基层、团干部联系大学生机制,制度化反映大学生诉求,更好为大学生成长发展赋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遴选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化与陕西希望工程公益研究院合作等,以多元团口资源特点,赋能服务青年成长。持续开展学雷锋月活动,推进政策宣讲、关爱留守儿童、交通劝导、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基层落地,实现爱心传递;打造“培华志愿红”品牌项目,涵盖社区服务、乡村振兴、大型赛事保障等领域,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300场,参与学生志愿者达8000余人次,12支志愿团队获评市级以上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以“5·25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依托志愿服务文化节开展禁毒防艾主题活动,年均举办青春健康讲座30余场,活动覆盖1.2万余人次,通过科普切实帮助培华青年掌握实用的健康防护知识,涵养青年美德。

开展雷锋月示范活动

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班仪式在学校举行

陕西省希望工程研究院在培华落地

——打造“第二课堂”,构建学生成长“数据画像”。校团委始终坚持把“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提升审核评估整改效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动整改工作见行见效。把“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作为拓展和深耕“第二课堂”平台,创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工作模式,构建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大实践育人全平台”,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引擎,让学生在“第二课堂”学有所成、学有所悟。

一是学分积分联动,激活参与热情。统筹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学术报告、志愿服务等情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学生达到积分标准即可兑换相应学分,实现“第二课堂”积分与学分100%精准转化,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对标“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八大核心能力,在“第二课堂”平台设置“校园活动、学术报告、书籍精读、创新创业就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荣誉表彰”等板块,实现大学生专业所长、实践锻炼、社会需求互促互融,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记录学生活动参与、竞赛获奖、科研成果等信息,生成专属“成长数据画像”,既为学生成长规划提供参考,也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二是校地企协同,丰富活动供给。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联动教务处、二级学院、企业及地方政府资源,拓宽协同育人时空维度,实现专业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进校园开设“企业课堂”“职业规划指导”,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学校、乡村田野开展实践,形成“校内有特色、校外有资源”的活动矩阵。平台年均上线活动超800场,参与率达98%,学生满意度高达95分。同时,构建充满活力的“三节、两月、两平台、两工程、两计划”活动体系,开展“一院一品”活动,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加强实践探索,推动第二课堂向纵深发展。校团委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根本理念,立足“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持续升级第二课堂平台功能,持续推进“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化、学生培养个性化、制度实施科学化”等一系列实践探索,有效实施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逐步实现不同阶段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与德智体美劳培养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学校有40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怀揣家国梦想,背起行囊,为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和支持西部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西安市中心医院与西安培华学院合作揭牌仪式

开展辅导员系统培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