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图书馆(新)

新书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新书推荐 >> 正文



新书推荐二(传统文化、文学、文献)
日期: 2019-04-03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新书推荐二(传统文化、文学、文献)

名称

画里乾坤——元代题画诗研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刘君若

索书号

I207.227/106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清点题画诗文献的基础上,对元代题画诗兴盛的原因、生成过程、诗画结合的形制特点、题画诗的内涵、表达技巧以及诗画具体的对应关系,展开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名称

明代诗声理论研究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国新

索书号

I207.22/507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诗声理论研究是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一种微观、纵深、精细的研究,它与中国传统诗乐合、离的更迭发展流变关系颇大。诗声即诗歌的声音,以声律为主,其形成主要在声韵、节奏、字法、句法、章法、体式等六个层面,并主要呈现为自然之声和人为之声。明代诗声理论丰富,明人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联系起来,从声气关系、声义关系、声情关系、声形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使明代诗声理论既有回归传统诗学的倾向、又进一步发展至诗学之很高境界——神韵。总之,明代的诗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诗歌创作实践均颇有特色与价值。笔者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明代诗声繁盛的状况及原因进行了认真考察,继而从零散、冗杂的明代诗学材料中抽绎出一些主要命题以个案的方式来窥探明代诗声理论的大体状貌,最后探讨了明代诗声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诗学成就。

名称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杜晓勤

索书号

I207.21/65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声律和体式在六朝至唐代的诗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很多难点疑点积千年之久不能破解。作者沉潜此领域二十余年,《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即为其最新研究成果和长期学术思考的结晶。
  《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对五言诗律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做了实证性考据和辨析,厘清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行观点,如永明声病与吴声西曲流行的关系,唐代的齐梁体、新乐府体,并将这些问题推上学术前沿。方法上除声律统计分析,还利用日藏善本比勘还原,结合社会政治背景,梳理历代诗学观念,对相关问题作了透辟的分析。其学术价值远高于全面系统而只是泛论的“史”。
 

名称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曾维刚

索书号

I207.209/51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南宋诗歌的中兴,是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议题。本书突破学界主要对南宋中兴时期少数著名诗人进行个案研究的格局,从群体与整体角度,对南宋中兴诗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具体思路上,本书力图以充分的文献发掘为基础,文史结合,既注重文学发展中的关系与过程,也突出共性与差异,通过基本史实与诗文作品的综合分析,系统考察南宋中兴诗坛的群体动态,着力探讨宋诗自南渡到中兴演进代变的历程及其历史文化动因,深入揭示南宋中兴诗坛丰富多元的诗学面貌,全景式地描述南宋中兴时期诗歌发展的纲目和架构,以期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宋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中、下三编撰写。上篇为“群体篇”,中篇“演进篇”,下篇为“个体篇”。
 

名称

元嘉文学研究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白崇

索书号

I206.391/15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元嘉文学是南朝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古文学摆脱玄言文风影响的第一个阶段,被人称为“诗运一转关也”。这一时期涌现了诸多深具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各体文学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本书对元嘉文学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儒学兴起与文学变化的关系、元嘉文学思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元嘉诗歌演进过程、“元嘉体”的体制特征、元嘉散文在中古散文发展中的地位、元嘉文学与永明文学的关系等,并指出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名称

传统诗学对胡适新文学革命的影响——以元白诗派、性灵派为例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郭自虎

索书号

I206.6/286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诗人之间的前后相关联、诗歌使用白话语言的本质在于协调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白话与诗歌表达功能的增强、白话与对诗趣的追求、胡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所作的尝试等诸方面作了梳理和凝炼,打通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全书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从文学意趣、社会态度、白话的选择、诗歌叙事功能等角度,探讨了元白诗派对胡适等人的新文学革命实践的具体影响。
 

名称

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

饶龙隼

索书号

I206.2/328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东南文学生态之形成,在总体上有两大表征:一是元末明初南北文化被隔裂;二是东南文人呈地域群落分布。这不仅成为当时文坛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且影响着元明易代之际的文学走向。本书主要通过这两大表征详细论述了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本书亦是作者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提出了多项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本书的出版对相关学术研究者及其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内容。
 

名称

《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和实践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于景祥

索书号

I206.2/339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部分共分四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骈文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
  第一章是绪论,分为三节,着重从理论层面入手,阐述《文心雕龙》的骈文理论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分为七节,主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成就和贡献。
  第三章 着重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地位。
  第四章阐述《文心雕龙》在骈文史上的影响。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附录,主要介绍《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
 

名称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历时句法研究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徐丹

索书号

H141/49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历时句法研究》是徐丹先生多年从事历时句法研究工作的成果。全书由20篇已发表的论文汇集而成。这些论文忠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历时句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传世文献的句法研究,其中兼有方言材料的佐证。第二部分集中在出土文献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战国纵横家书》这一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比、互校,对勾勒出历时句法的概貌十分重要,并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实践。为同类研究做了很好的范例。
 

名称

汉字传播史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陆锡兴

索书号

H121/24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字传播历史的专题性著作,作者以翔实的文献全面勾勒出汉字对周围地区文字的影响,有诸多创见。
  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是“汉字的形成和发展”,简述汉字的形成历史及发展史;第二章是“西方标音文字东传的影响”,讲述西方标音文字分三路传入中国,形成各个民族的标音文字;其余五章是全书的重点,讲述汉字向周围地区的传播历史,共分向西传播史、向南传播史、向北传播史、向东北传播史、向东传播史,既涉及向民族地区的传播,也涉及向国外的传播。
 

名称

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潘慧琼

索书号

I206.391/10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乱世,魏晋南北朝为后世创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文学世界。其中偏安一隅的南朝,在文学批评领域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诗品》与《文心雕龙》的出现,将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特征与思辨水平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究其原因,高度自觉的批评意识是南朝文学批评演进的内驱力。审美意识与主体意识是文学批评意识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贯穿南朝文学批评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总体而言,审美意识将南朝文学批评导向对文学原理的思考和追问,主体意识则将南朝文学批评导向批评理论的独立与完善。
 

名称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

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亮

索书号

Z121.5/17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研究丛书·兰州大学文库》是第一部关于《四库全书》与地方文献关系的研究专著。《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研究/四库研究丛书·兰州大学文库》从清朝西北地区与《四库全书》纂修的关系,《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的来源,四库馆对《四库全书》西北文献的处置,《四库全书》西北作者及文献简介,《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存世情况,《四库全书》西北文献在《四库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非西北作者的西北文献等方面,对清修《四库全书》与西北地方文献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勾稽与研究,有发凡起例的功效。
 

名称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程仲霖

索书号

K877.24/4

典藏部门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以潘祖荫为纽带的金石文化群体为分析对象,揭示独具特色的晚清金石文化,梳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学术支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概述部分阐明金石文化的内涵与历史沿革,介绍晚清京师、山左、南中、岭南、西南等几个主要的金石文化群体以及潘祖荫、陈介祺、王懿荣、鲍康、吴云、吴大澂等代表人物,分析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成因。


  

信息来源:文献建设部 史岩松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大街888号(长安校区) 西安市高新区白沙路南段2号(高新校区)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peihua.cn 版权所有©西安培华学院 
 陕ICP备0901232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