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第十期(中国哲学 国学专题)
|
名称
|
近世东亚儒学研究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来
|
索书号
|
B222.05/189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12世纪以后,朱子哲学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也是近世东亚各国占主导地位或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东亚朱子学在体系上是内在一体的,但中国朱子学、韩国朱子学、日本朱子学又有各自的关注焦点,形成了朱子学的多元面貌。本书首先对朱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全面剖析,继之以此为参照,通过对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林罗山等韩国、日本著名理学家思想的研究,勾勒出朱子哲学思想在东亚的完整面貌,展示了历史上朱子学体系逻辑发展的多元可能性。
|
|
名称
|
儒学情境论稿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王宏海
|
索书号
|
B222.05/190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初至本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变化,儒学作为贯穿社会各阶层的传统观念经受了各种挑战。在各种传统交汇、时空观念交错、信仰消解与重建、技术理政、多种生存之道的交锋中产生了具体的文化情境,在这样的语境中审视、反思百年儒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必然,也是参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应然和自觉。本选题从情境阅读、以仁为本、心灵和谐、生命哲学、养生思想、生命理学、价值创生等角度对儒学进行了理论探索,还对诸多儒学经典篇章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
名称
|
清儒之道:清代学者关于儒家之道的探索、论辩与践行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张昭军
|
索书号
|
B222.05/193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清代既是儒家学说的总结期,又是儒家文化的衰落期。儒家学说发展到清代,已难以承受历史重负。清儒汉学与宋学的学术分派,不是学术繁荣的象征。各学派各是其是、各行其道,割裂了儒学原创期的辩证统一和思想活力。学派的分化和争论,不仅没有带来自由学风,学术创新,反而标榜门户,党同伐异,加剧了内耗和衰落。清中叶以后,各学派创新乏力,只是抱残守缺、笃守伦常名教。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激发,儒家文化自身不可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
|
名称
|
大一统的迷境:中国传统天下观研究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李宪堂
|
索书号
|
B2/202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反映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认知偏好和思维旨趣,为中华民族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预设性的认知框架。诸如权力的神圣性、道德的绝对性、秩序的天然性等传统政治文化的所有基本理念,以及家国情怀、江湖习气、小圈子意识等国民根性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天下一统是由天道所统摄下的天然和谐的有机秩序的世界,是专制王权的庄严表象,也是中华文明走不出的迷境与梦魇。探索天下秩序的构成原理和演化机制,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逻辑,对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宿命形成根本性的认识。
|
|
名称
|
《墨子》特殊语言现象研究究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萍
|
索书号
|
B224.5/29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墨子》语料丰富、校改较少,具有很高的汉语史价值,而引入汉语史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防止以讹传讹,以便正确理解和传承古书。本书围绕《墨子》在词汇、句法方面的特殊语言现象,结合汉语史演变发展的事实与规律,挖掘并揭示《墨子》呈现出的独特语料价值,以期引起汉语史研究对《墨子》语料的重视。
书中还具体研究,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相关词条释义进行了讨论,对《墨子》相关文本校勘与语意解读作出了辨析,对汉语史研究思路视角与方法细节也有所思考,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
名称
|
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刘红红
|
索书号
|
B223.5/16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刘红红著的《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力图从魏晋这一庄学勃兴和文艺自觉的特殊历史时段切入,将对庄子学说在魏晋流传发展的考察与对此阶段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文艺创作、审美艺术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深入揭示庄子学说对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构建最初产生影响的思想文化机制和内在转换环节,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庄子“基因”绘出阶段的思想谱系;另一方面也着力探讨魏晋时期中国文艺自觉的进程及其与庄子思想流传发展的互动关系。
|
|
名称
|
老庄自然和谐思想研究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汪韶军
|
索书号
|
B223.15/147
|
典藏部门
|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
内容简介:
本书不尚玄谈,而是采用基源问题研究法,将老庄哲学放回到生活世界加以考察。老庄同样面临如何将乱世导向秩序的时代问题,但其思路是以“无”全“有”,即通过自然无为来为万有争取宽松的存在空间,在多元个体各适其天的基础上达成自然的和谐、自然的(而非强制的)秩序。本书扣紧君民关系、群己关系,把这种“人我和谐之道”揭示了出来,可使我们打消对老庄哲学的很多误解、歪曲和过度阐释,从而贴近其本来面目,同时能让我们对道家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分分合合看得更为真切。
|
|
名称
|
颜李学的近代境遇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王学斌
|
索书号
|
B249.55/3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颜李学派是清初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由于自身学说痼弊及外部政学环境的变化,于清中叶走向中绝。百余年后,戴望搜辑颜李遗著,编纂《颜氏学记》,开启颜李学重光之端绪。晚清颜李学的传播,经历了由人际传播向媒介传播的递嬗,近代意义上的颜李学之雏形初具规模。
进入民国,政治与学术的复杂交织成为民初颜李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在政治上,徐世昌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将颜元、李塨二人塑造为国家学术偶像,享受从祀孔庙之厚遇。在学术上,梁启超、胡适围绕颜李学与戴震学的渊源问题进行发掘研究;钱穆则否定颜李学与戴震学的渊源推测,从而解构掉梁、胡之前精心构建的“反理学”谱系。
总之,作为中国儒学流派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颜李学在近代之境遇,体现出中西交融、政学交织、反响不一等特征,这恰是传统学术在近代流变的一个缩影。
|
|
名称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国荣
|
索书号
|
B248.25/47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在行论文答辨时,几位前辈专家曾给以肯定的评价,给他许多鼓励。部分内容在有关杂志发表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这本著作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合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
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辨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这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地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
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
|
名称
|
老子自然观及道商人格塑造理论研究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孟军本
|
索书号
|
B223.15/143
|
典藏部门
|
新书借阅区(一层东南)
|
内容简介:
孟军本著的这本《老子自然观及道商人格塑造理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陈述了老子自然观,对自然循环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自然生物原理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同时指出自然产生的本体—自本体,生成了道、德、物、势四个实体, 并对它们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诠释。
第二,对老子的道、德、势、物等重要概念及其内容、特点、作用进行了论述,对人们践行道德的方法做出了归纳 。
第三,对老子的圣人观进行了阐释,指出老子意义上的圣人均具有效法道德,摒弃物之缺点的理想人格 。
第四,根据老子的圣人人格,归纳出老子管理模式和构建了道商人格塑造理论,探讨了后者所包括的理论内容、遵循的准则及前提假设等。另外还对老子道式管理的缘起及汉初的案例进行了表述。
|
|
名称
|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陈来
|
索书号
|
B222.05/192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从 “文化观”“心物论”“形上学”等角度,详细讨论了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学者在儒学上的创新和发明,探索了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
|
|
名称
|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刘乐恒
|
索书号
|
B221.5/201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若干问题意识为基本线索,系统疏解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共四位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揭示出现代新儒家通过阐发“寂感”、“感通”、“观象”、“三易”、“知能”、“翕辟”、“体用”、“阴阳”、“生生”等《周易》哲学与易学思想的论题,塑造出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在易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和意义。
|
|
名称
|
秦汉荀学研究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强中华
|
索书号
|
B222.65/18
|
典藏部门
|
中厅社科借阅区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秦汉荀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最终研究成果。
本书共8章约33万字。主要论述了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秦汉士人对荀子生平的记述及学派归属的认定;
二是秦汉时期的天人观与荀子的关系,特别是王充的天人观与荀子之联系与区别;
三是秦汉时期的人性论与荀子的关系;
四是荀子的儒学精神与汉代儒学的关系,汉代通经致用与荀子经学精神之关系;
五是汉代《诗经》学与荀子之关系;
六是汉代礼乐如《史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白虎通义》等的礼乐思想与荀子的关系;
七是秦汉法律与荀子之关系,以及荀子的法律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本书关于荀学的研究对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
信息来源:文献建设部 史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