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才情与人文
2014年4月10日,由我校中文系国学馆组织举办的“培华国学大讲堂”系列之“从香草美人到迁客骚人”在汇知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开讲。主讲人为我校中文系老师王晓勇博士。
王晓勇博士正在讲述屈原的故事
讲座中王博士从屈原一生的重要精神特质入手,以离骚为主线,重点分析屈原的独立人格与崎岖人生之间的关系。讲座共八个部分,分别是:1、高贵的出身;2、高洁的癖好;3、卓绝的地位;4、卓越的理想;5、失意的人生;6、失落的仕途;7、悲剧的爱情;8、悲壮的结局。讲座不仅引用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渔父》等作品,而且旁证博引,将《古诗十九首》、鲁迅的《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司马迁的《史记》、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诗文名篇名著与屈原的心灵世界融会在一起。王博士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围绕奇异的饮食、奇美的服饰、奇幻的车驾等极富个性的场景, 重构屈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彰显其性格与命运的关联及其内在逻辑。此外,讲座论证了先秦时期南北文化都推崇舜帝的原因,解读了中西文化理想的差异,提出古希腊人奠定西方文化理想,即“追求卓越”;先秦儒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理想,即“追求德性”;而屈原是一个将卓越与德性合起来的伟人,就此而言屈原是世界级的。王博士特别归纳了屈原精神就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些观点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很有启发作用。讲座的生动处在于将深奥的先秦文学用现代人的生活趣味结合起来,比如谈到众芳变节、进取无门、高洁与孤独、爱情总是别人的,千古多情空遗恨等内容,使人在文学感悟的背后,一窥哲学思考的深邃之境。
讲座现场
最后王博士引用刘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的赞辞,评价了屈原的文学地位。这次讲座让青年学生从文学到哲学,从审美到人格,得到多方位的文化联系和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