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培华医学院王菊宁教授和王一理教授带领的《病理学》课程团队获第三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认定。一个显微镜,千张病理切片,二十一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培华的他们,潜心教学,编织出“病理论证-临床思维”双轨体系,他们为学生铺就阶梯式成长道路,理实协同、诊断融通,他们培育出兼具临床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医学新生力量。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故事。

培华团队获第三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认定
《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成立于2004年,该团队主要成员为王菊宁、王一理、刘毅、马钟铃、齐宗利、姜丽红、黄小军、张嘉倚、陈颖等校内外专家教师,团队围绕《病理学》课程教学,将“专业+思政”深度融合,构建起“案例挖掘-模式创新-载体拓展”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医生和医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十一载耕耘,团队课程《病理学》荣获陕西省“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团队先后获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和示范团队、陕西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校级首批应用型示范课、课程思政优质示范课、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获教育部应用型课程说课大赛及全国专业教学类赛事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深耕与创新,铸就医者之魂
在培华医学院,病理学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坚信,一流的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崇高的医德。他们常说:“育人先育德,立德方能树人。”病理学是医学的科学基础,是基础科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要将专业知识传授,还要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职业道德。

病理学学科带头人王一理教授,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四十年,在教学实践和医学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常对团队成员说:“千万不能把课程思政当做政治课上,一定要和课程融入,恰当的引导学生”。
王一理教授的“肿瘤”课堂,从“早发现、早治疗”的普遍原则,升华至对我国医学科学家贡献的深刻解读。他重点讲述了病理学家沈琼教授的感人事迹:沈教授在60年代凭借其奉献精神与精湛医术,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食管拉网技术,为全球食管癌的早期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一鲜活案例,中国病理人的责任感与创新意识成功浸润了学生心灵,在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与使命担当。

王一理教授为学生们上课
团队的“思政地图”绘制工程也是一大亮点,他们系统梳理了《病理学》每一个章节,从上万个冰冷案例中,精准提炼出炙热的思政灵魂。在讲授“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时,王菊宁教授分享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病情恶化之际,患者主动提出“若生命无法延续,愿为医学或他人做点什么”。经医护人员合规沟通,患者毅然签署协议,捐献了角膜、心脏、肝脏,并将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这种“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生命延续,为悲痛的家属带来了深切慰藉,生动诠释了“捐献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接力”。这份珍贵的病理样本,不仅推动了医学研究,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升华,于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感悟生死、理解医学人文的真谛,并深刻认识到医患互信的可贵。

王菊宁教授讲授珍贵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标本
为了不让思政变说教,团队构建了“课堂-情景-临床”三维模式。黄小军老师组织学生排演“病理情景剧”,通过扮演患者、家属、医生,在模拟的伦理困境中深化职业认知;举办“标本背后的故事”分享会,让感恩与敬畏成为学习的情感基调。这些探索最终沉淀为团队的丰硕成果——团队开发了20余节“病理思政微课堂”,主编《病理学课程思政案例集》等相关教材,其中一部荣获“陕西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
“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是为了一个目标,”团队带头人王菊宁说,“当学生面对患者,他们眼中不应只有病灶,更应有一个需要关怀和尊重的人。这就是我们理解的‘立德树人’——为地方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淬炼与打磨,锻造“超能战队”
病理学教学团队不只是学生灵魂的“摆渡人”,在教学上也是一支“超能战队”。在至善楼病理学团队的办公室是一个教学思想的“锻造工坊”,病理学教学团队的成员们经常为如何讲透一个知识点而“争论不休”。

团队老师进行课程试讲,反复打磨课程
备课室内,常会看到老师正围绕一堂新课反复推敲,王一理教授常说:“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只记住病变特征,而是真正理解疾病背后的逻辑,哪怕是一个非典型病例,也能抽丝剥茧、看清病变的本质。”
每一次正式讲课前,他们都要经历数轮这样的试讲——彼此充当“挑剔的学生”,从案例顺序到提问时机,甚至一句转折语的语气都不放过。一段关于“肿瘤转移”的讲解,他们反复打磨了十几次,只为找到最贴近临床、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讲述方式。他们坚信:讲好一门课,没有捷径,只有一遍遍打磨,才能把复杂的病理机制变成学生心中的明朗图谱。


团队老师为学生授课
团队也将“校企协同”作为淬炼课堂的重要路径,与长安区医院病理科开展深度合作,将大量真实、鲜活的临床案例融入课堂。一线医师走进校园,为学生系统讲授疾病诊断与实践经验,使课堂内容紧贴临床实际。

团队与长安区医院进行深度合作
在此基础上,团队不断充实教学“武器库”。除教材与前沿文献外,还自建了“临床病理案例库”。每个案例都源自真实病例,背后是老师们投入的大量心血:为打磨一个罕见病教案,他们曾长期追踪病例,与临床医生反复沟通,最终将复杂的病情演进,转化为层次清晰、引人入胜的PBL故事。
这份用心,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曾经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需要动手解决的“临床谜题”。学生们在模拟诊断中积极讨论,努力用课本理论解释临床现象,再从现象回溯理论,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团队老师教学赛事中获奖
成效与传承,注入培华力量
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在学生们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团队至今仍津津乐道于一名叫崔智杰的学生的事迹。他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实习期间,接诊了一位症状极不典型的肺炎患者。当大家按照常见病思路治疗时,他却凭借在病理学课程中反复锤炼的“形态-功能-临床”三联思维,敏锐地察觉到细胞形态的细微异常,大胆提出了疑似“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推断并建议进行病理活检。最终,活检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事后,他在分享中说:“是老师们在课堂上一次次带着我们‘破案’,让我学会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正是整个团队最大的欣慰与骄傲。

团队师生所获荣誉
他们熬过的夜、画满的白板、激烈的辩论,最终没有停留在纸面,而是真正内化为了学生们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他们深耕不辍,用满腔热忱将冰冷的病理标本转化为有温度的临床故事,真正践行了“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使命,为医学教育注入了扎实而鲜活的培华力量。

二十一年初心不改,他们深耕课堂,走进临床,将严谨的专业知识与鲜活的临床病例相融合,把价值引领无声浸润于教学全程,致敬这份执着与热爱,期待更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承载着知识与温度,走向生命守护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