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2011届培华药学专业校友,这位从培华学院药学专业走出的青年博士,曾获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拿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今在陕西中医药大学持续向前。作为培华校训的积极践行者,她的成长轨迹犹如一部生动的奋斗史诗,无不深刻诠释着“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与“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这段从校园到学界的跨越式成长,不仅见证了她个人学术理想的实现,更成为培华学子传承培华精神、勇攀科研高峰的生动注脚。

坚实起点:培华课程与恩师引路
从培华学院的药学本科,到日本山梨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张珍的学术之路跨越了国界与学科。当她回溯起点,将坚实的根基归因于在培华所学的核心课程。“学校开设的药理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为我后面的学习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欢乐与张珍
回顾求学路,两位培华教师的身影让她至今难忘。一位是原医学院副院长、药物分析老师刘雨农教授,“他的课生动有趣,极富感染力,也经常会讲一些振奋人心的故事,激励我们奋进。”正是这份鼓励,在张珍心中埋下了继续求学的种子。另一位是药学系系主任方欢乐教授,她的药理实验课点燃了她对科研的最初热情。“方老师对实验课充满热情,讲课条理清晰,对我们也很有耐心。”在方老师的带领下,张珍开始真正的喜欢上了实验,也开始向往科研。恩师的点点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
披荆斩棘:异国他乡的科研攻坚
“校誉至上、质量第一、自强不息、开拓前进”的校训,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张珍在异国他乡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
2015年入学后,她的第一个研究设想在三个月努力后宣告失败。她没有气馁,转而以更大的投入开始第二次尝试,“经常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个设想在同年8月获得成功。


张珍参加国际会议,获得Travel award
留学期间,她克服了语言障碍带来的文献阅读与演讲的压力,保持全勤、从未请假。她的坚持结出了硕果:首个实验成果于2017年3月成功发表,为她带来了丰厚的奖学金和赴美开会的机会;第二项研究也在曲折中圆满完成。最终,她于2018年12月提前4个月获得博士学位,并在2019年3月荣获优秀留学生奖学金。

张珍学习、工作期间的工作台

中国时任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为张珍颁奖
谈及如何突破瓶颈,她特别感谢了博士导师的深远影响。“他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失败的实验,任何的结果都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这种将挫折视为财富的科研哲学,与培华注重实践、鼓励探索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饮水思源:回校践行“实践育人”
博士毕业后,张珍通过人才引进回到陕西中医药大学任教。这一选择,既有身为咸阳人的乡土情结,也源于为高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我的梦想是做研究、当老师,回到高校教书很符合我的预期。”

张珍与学生开组会
在教学工作中,她将“实践育人”深深融入课堂。“我会经常穿插一些研究的小故事,或者自身的实验经历,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她会邀请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项目,助力学生申请大创项目、发表本科论文。

张珍与学子合影
寄语学弟学妹:勇敢尝试,不畏挫折
对于培华的学弟学妹,她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几点质朴而真诚的经验:
勇敢尝试:“面对未来要勇敢去尝试,万一实现了呢?”
不畏挫折:“不要怕失败和挫折,往往这些会加速你的成长,成为一个顽强的人。”
专注考研:“如果是考研,要有破釜沉舟的努力。”
广泛阅读:“多读书,开阔眼界。”

张珍参加日本分子生物学学会
深情祝福:与未来展望
当被问及培华对她的深远影响时,张珍用一句话概括:“饮水思源,深切感激母校的培育之恩。”
在培华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她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再谱华章!愿桃李满天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她希望培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持续引领创新,在新时代培育出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奋斗精神的卓越学子。
从培华实验室里那个对实验充满好奇的学生,到国际顶尖学府攻坚克难的博士,再到如今陕西中医药大学的青年教师,张珍用她的脚步丈量了一条“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精彩道路。
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诗,更是培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生动诠释,培华,不仅以扎实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筑了攀登学术高峰的坚实阶梯,以恩师的言传身教点燃了探索未知的科研星火,更以培华精神铸就了学子们直面挑战、回馈社会的精神内核。愿培华人故事继续激励更多学子在各自的领域勇毅前行,为国家与社会贡献更为磅礴的“培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