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培华学院“明法·夏日”实践队探索可复制高校普法赋能新范式
当高校的“法治星火”点燃乡土社会的信任根系,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陕西旬邑蓬勃生长。今年 7月,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明法・夏日”实践队以“长效合作+载体创新+专业实践+技术赋能”的“四维”普法体系为引擎,深度联动基层政府、司法机关、公益组织与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精准投放法治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制度筑基:校地共育长效法治生态
(一)顶层设计锚定方向
在旬邑县团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团县委书记池文博与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韩斌共同规划了“校地法治共建行动”,明确未来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任务,确立了“培育 200名乡村法律明白人”的具体目标。双方表示,将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校地法治共建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确保合作取得实效,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公益协同深扎根基
实践队与蒲公英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携手打造“法治蒲公英”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校研发内容+协会落地执行+志愿者联合培训”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培华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将复杂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法内容,为协会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案例分析指导。而蒲公英爱心公益协会则依托其在当地的广泛人脉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各个角落进行普法宣传。志愿者何晓敏深有感触地说:“大学生带来的防诈案例生动形象,让留守老人听得懂、用得上,切实增强了老人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三)智慧司法赋能未来
在参观县司法局期间,AI智能法律咨询系统引起了实践队的极大关注。该系统具备强大的法律知识库和智能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解答,年处理咨询量超 3000件,大大提高了司法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实践队深受启发,立即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张家村电商直播间嵌入“法律风险自检”模块。这一创新举措帮助电商从业者在直播过程中及时识别和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为乡村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也展现了智慧司法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二、载体破壁:让法治抵达“最后一米”
(一)“集市普法”接地气
在热闹非凡的土桥镇集市上,实践队设立了普法摊位,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方言为群众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他们结合集市交易中的常见场景和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消费者的各项权利以及维权途径,让法律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活动现场,共发放定制普法物资 2000余份,覆盖商贩 200余家。村民王大爷手举着印有法治宣传标语的脸盆,高兴地说:“赶集的时候就能学法律,还能拿到这么实用的奖品,这样的普法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让我们记得牢!”这种将法治宣传与集市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不仅吸引了众多群众的积极参与,还有效提高了法治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使法律知识真正深入人心。

(二)“入户送法”解民忧
实践队深入太村镇 200余户家庭,精准聚焦耕地保护、反电诈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痛点问题。队员王涵以“一杯奶茶钱骗光养老积蓄”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解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电信诈骗的手段和危害,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共鸣。在他的耐心讲解和指导下,促使 37位老人当场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 APP,为老人们的财产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屏障。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入户送法方式,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法律问题,还增强了村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了法治的温暖和力量。

(三)“童心护法”植信念
在留守儿童占比高达 42%的胡同同村,实践队员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讲活动。他运用折纸游戏这种新颖有趣的形式,为孩子们生动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当男孩小亮在折纸上郑重地写下“拒绝欺凌”四个字时,实践队同步启动了校园维权通道。这一创新的“游戏+即时干预”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目前,该模式得到了当地村民和学校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专业淬炼:沉浸式锻造法治
(一)模拟法庭现真章
实践队联合旬邑县人民法院,选取乡村易发的宅基地纠纷典型案例,精心策划了一场沉浸式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庭审过程中,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当事人等角色,在法院专业法官的悉心指导下,完整模拟了庭审准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及宣判等全部流程。这种模拟法庭活动,不仅让参演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和法律适用的理解,提高了法律实务操作能力,还吸引了众多村民现场观摩,增强了群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和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有效推动了法治精神在乡村的传播和落地生根。

(二)枫桥课堂传薪火
在全国模范调解员张东红担任所长的土桥镇司法所,实践队的队员们有幸亲身体验并学习了“三心调解法”的独特魅力。张东红所长通过展示 28本详实的调解卷宗,结合一个个鲜活的纠纷案例,深入浅出地为队员们讲解了调解工作的技巧和方法。他强调调解要“接地气”更要“通心气”,精通法律是基础,善用“拉家常”打开心结是关键。在张所长的指导下,队员们现场观摩了一起激烈宅基地纠纷的调解过程。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受启发,将所学所思记入了笔记,这种调解模式为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红色基因铸法魂
在马栏红色革命基地,实践队的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革命先辈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深入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地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英勇事迹。通过聆听革命故事、观看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在三反博物馆,丰富的村史和党史档案展现在队员们面前,生动展现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史。队员焦思睿深有感触地说:“老一辈用扫盲破除蒙昧,我们用普法破除法盲——这是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这次红色之旅,不仅让队员们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了红色基因,还使他们的法治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坚定,激励着他们在乡村振兴的法治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青春作答:织就更具韧性的基层法治网
15天的紧张而充实的实践行程见证了“明法・夏日”实践队作为青春“法治播种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累计发放普法手册 5000余份,开展专题课堂四场,直接覆盖群众 3000余人;建成5个长期服务基地;通过举办“国家安全法十周年宣讲”等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巧妙地将爱国情怀与法治信仰深度融合,让法治观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当实践队离开旬邑县的那一刻,一套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推广价值的“四维”普法范式已然成型。高校的丰富智力资源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转化为一粒粒充满希望的“法治蒲公英”种子,培华学子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出青春与法治的激昂交响——当长效合作的根系不断向深处扎牢、创新载体的枝叶尽情舒展、专业实践的硕果累累垂落、技术赋能的清流持续灌溉,一幅以青春力量精心织就的基层法治网络,正在乡村振兴的肥沃土壤上蓬勃延展,为乡村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也为新时代的乡村法治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青春篇章。
来源:http://iot.china.com.cn/content/2025-08/11/content_4319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