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流火,法律为犁。来自西安培华学院明法·夏日实践队的一群法学学子们深入旬邑县开展了一系列聚焦基层法治需求的精准普法活动。在太村镇副镇长李大勇、团委副书记陆彤及土桥镇副镇长冯雨欣、胡同同村党支部书记王民耀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将专业法律知识转化为守护乡村安宁的坚实力量。
普法入户——共筑幸福村镇
实践队深入太村镇张家村,在走访村史馆、调研电商直播助农新业态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基层法治的需求。队员们逐户走访,将法律知识送到村民身边,普及国家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和保密法。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兵以亲身经历诉说对国家安全刻骨铭心的理解,为这场普法之行增添了厚重的底色。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行十周年,也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的第十年,成员刘少奇以身边真实案件为例,深入浅出的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他认真向村民讲解“一张随手拍下的照片、一次热情的帮忙、一个普通的链接,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都有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这一词一句引起了村民们守护家园安宁的共鸣。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电信网络延伸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农村与世界互联互通,但是同时这也给网络电信诈骗提供了新的犯罪目标,农村地带亟需普及反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实践队成员王涵聚焦村民“钱袋子”安全,结合高发电信诈骗陷阱,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真正做到让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同时鼓励村民们积极向家人朋友宣传反诈知识,共同营造全民反诈防诈的良好氛围。

法治宣讲——守护儿童成长
在留守儿童众多的土桥镇胡同同村,实践队将普法重心精准投向了未成年人保护。
实践队队长翟屹晨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系统阐述了未成年人在教育、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享有的合法权益。家庭保护是基石。翟屹晨用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应尽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当讲到“不得对未成年人家庭施暴”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小男孩下意识地摸了摸胳膊,这个细微的动作被细心的队员捕捉。学校保护是常态。队员们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演示了校园欺凌发生时如何寻求老师帮助、如何保留证据。社会与司法保护是后盾。翟屹晨强调,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鼓励孩子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如果说《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温柔的守护,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宣讲则如同一声警钟。“大家看,这些五颜六色像糖果一样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伪装起来的毒品!”焦思睿通过展示仿真毒品模型和真实的案例届时毒品可怖的面孔,提高小朋友们对毒品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接着,她详细解读了法律条文,明确指出吸毒是违法行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更是重罪,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并为孩子们讲述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让大家了解到中国禁毒的历史以及毒品对社会的严重危害。

知识的传递,需要心灵的共鸣与落地的实践。宣讲结束后,实践队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知识伴我行”互动游戏。队员们来到孩子们身旁,通过卡片描述、趣味折纸等轻松形式,在欢声笑语中巩固法律知识,更打开了一个个倾诉的心扉。
孩子们在特制的卡片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困惑与经历。队员们在游戏间隙,逐一倾听、解答。父母在外打工,被姐姐照顾的妍妍在折纸上写下“希望姐姐不用照顾自己,好好上学”, 实践队员李奕璇轻轻搂住她,温柔地解释父母外出务工的无奈,肯定姐姐的懂事与付出,并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委托监护和保障受教育权的条款,承诺会通过村委会协调,寻求邻里互助或志愿者帮扶,尽力为姐姐分担压力。
另一边,刚才在宣讲时下意识摸胳膊的男孩,在队员们鼓励的目光下,讲述了自己在学校因为身材外貌被同学推搡、起外号的遭遇。实践队成员王涵蹲下身,目光坚定:“我们每个人的外貌长相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美丑之分 这不能成为他们欺负你的理由!记住,下次再发生,大声喊出来引起注意,立刻去找老师,我们也会请学校和家长关注。”队员们当场记录下详细信息,后续将持续跟进保护该男孩的权益。随后,孩子们在折好的各种各样的彩纸上,郑重写下学到的法律关键词——“保护”、“拒绝”、“求助”。
校地同心——激活乡村动能
活动开展的同时,实践队队长翟屹晨、许煜昕与胡同同村党支部书记王民耀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交谈 。王民耀书记首先高度肯定了实践队此次普法活动的成效:“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村里留守儿童多,老人带娃法律知识跟不上。今天这活动,既教了娃保护自己,也给我们村干部提了个醒,普法工作得常抓不懈。”他坦言,随着乡村发展,土地流转、邻里纠纷、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日益显现,基层治理亟需更专业的法律力量支撑。

许煜昕队长则代表学院表达了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长期意愿:“一次宣讲的力量有限,我们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把‘输血’变成‘造血’。”双方围绕如何实现高效治理资源与乡村法治需求的精准对接,展开了务实讨论。最终在活动结束之时,双方一致同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西安培华学院法学院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为胡同同村提供持续的法律支持,包括对接律师资源、开展法律咨询等;同时,实践队承诺将把胡同同村作为固定服务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师生前来开展主题普法宣讲活动,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妇女、老人等群体,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法治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造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典范,让法治之光持续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对“明法·夏日”实践队的青年们而言,乡土是法治信仰扎根的沃土——张家村的电商直播间与老兵家中的恳谈,胡同同村留守儿童倾诉的泪水与承诺远离毒品的童声,无一不是法律条文在乡土间的生动落地,更是青年学子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践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的责任与使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中国法治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https://qiye.eastday.com/n34/u1ai1371699.html